云大考研 发表于 2021-11-2 15:06:22

【考研冲刺班】22年云南大学考研704/865艺术设计专业冲刺班开讲!

本帖最后由 云大考研 于 2021-11-2 15:08 编辑

学姐介绍:
猫学姐,云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级研究生,成绩优异,专业课基础扎实,熟悉704/865出题套路及规律,初试、复试表现优异,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总结上具有很好的经验。



一、重难点、常考点回顾
1、意蕴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中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

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第二层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第四层次是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

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得以确定。艺术意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者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2、抽象
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扬弃具体的现象和感性形式,是理论体系上的“抽象”,而不是抽象艺术的“抽象”。“抽象艺术”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是为了与历史上的再现性、描绘性艺术有所区别,实际上都是具有视觉形式的艺术形象。“抽象”是指对作品的形状、颜色等作概括化、几何化、主观化处理的方法或结果。


二、重难点、常考点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 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 。

“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 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 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它是一种结构, 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2、共鸣
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 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

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3、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4、艺术世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艺术世界”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拖在《艺术世界》最早提出。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群体。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为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调节、制约作用。


5、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6、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收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7、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收方式, 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收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8、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并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移情
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更美的事物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 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 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10、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二)、简答题
1、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有哪些,“美的艺术”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①古希腊思想家们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技艺”。古希腊人关于艺术的观念是:艺术代表人造的世界, 而与自然世界相对立。

②古希腊人还提出“模仿的艺术”。古希腊人用“模仿的'艺术”这一观念来指称这些模仿现实和自然的艺术。“模仿的艺术”这一艺术观念与我们今天的艺术概念比较一致。

③古希腊人还根据是否需要体力而把艺术分为自由艺术和辅助性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人们理解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共同特点:第一,把科学作为艺术来对待。第二,西方早期的思想家几乎把所有 的人类活动都当作艺术,其中涉及最少的是哲学。第三,在古希腊及其之后,在艺术观念上,对诗是否属于艺术存在不同的看法。

④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开始提出“美的艺术”这一概念。到了 18世纪,法国理论家巴特在《内涵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这本著作里,将“美的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概念真正确立起来。


2、“美的艺术”的主要含义
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佩罗开始提出“美的艺术”这一概念。到了 18世纪,法国理论家巴特在《内涵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这本著作里,将美的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概念真正确立起来。首先,巴特所 说的“美的艺术”的门类是音乐、绘画、诗歌、雕塑和舞蹈。

其次,从巴特选择的五种“美的艺术”类型 看,他是认同“美的艺术”也是“模仿的艺术”这一古老艺术观念的。“美的艺术”的确立,在艺术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直到巴特之前,人们并没有把美确立为界定艺术性质、范围和种类的根本原则。

当巴特把艺术与美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讨论艺术的基本原则之后,首先是使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其次,他在艺术中把纯艺术与实用艺术区分开来。再次,他把艺术与手工艺分开 来了,从而使艺术真正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和范围。最后,他认为人们研究艺术的特征及各门类艺术的特点 提供了统一的原则。


3、模仿论的他律性和再现论的自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模仿论的他律性
模仿论产生在古典时期,模仿的艺术形态一直占据中心和主流的位置。

②本体问题
所谓模仿论中的本体论,就是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美学史》一书中,讨论柏拉图的艺术观时,所指出的对待艺术的形而上学原则。鲍桑葵认为这种原则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模本与原型,也即艺术与实在真实方面的关系。

在西方,较早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模仿艺术提出理论见解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中,他基本认同了艺术史对感性世界的模仿。柏拉图关于绘画艺术不真实的观念,一方面,由于艺术作品中的世界是一种形象,无论怎样与原型一致也是虚假的、虚幻的。另一方面,当柏拉图说在理念的床、 木匠做的床和画家的床这三者之中,最不真实的是画家画的床时,考察的重点是模仿的艺术与理念世界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史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在真实性上,艺术高于现实和自然。他的理由是,艺术是人的心灵的产物而现实和自然则是自在和偶然的。

③价值问题
在艺术模仿论中,价值论主要讨论模仿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柏拉图是第一个坚决否定模仿艺术的真实性,也否定其价值的人。柏拉图在理想国建立的艺术审查制度,首先,写实的艺术确实通过模仿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实,其次,人们习惯把现实生活看成是模仿艺术中的对象,是否真实、有无价值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把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的心理倾向,从而影响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4、再现论的自律性
从艺术自律的角度考察写实和叙事的艺术,被称为再现论。再现论主要从两个角度思考再现艺术的问题,一是从表现方式上关注再现方式的独特性,二是考察再现艺术审美特性的自足性。


5、再现方式的独特性?
当柏拉图从本体的立场指责绘画艺术的虚假时,实际上也已道出了艺术的特征,即艺术的形象性和虚构性,又正是再现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特存在方式。贡布里希认为,再现性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制造出幻觉的视觉效果,不是因为它直接模仿自然,而是因为它有一套把外在世界转译成错觉艺术的语言系统,一 套有效的词汇及其组合方式。


6、审美自足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结构应该有头有尾,和谐统一。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作为一种艺术规范,除了前面谈到的让发生的事件显得真实之外,另一个作用则是美学意义上的,使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显得紧凑、富有变化和感染力,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对生活的直接描写。随着对艺术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注,再现艺术论开始从艺术家的风格和语言角度阐释它在,审美上的自律性。


7、表现论与形式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产生时间
19世纪30年代表现论和表现性绘画应运而生,并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式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所产生,到了 19世纪,德国的古典美学是形式美学的第二个高峰。

②含义不同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基本区别是:模仿论调的是模仿和再现的对象在本体'价值和审美 上的优先地位,而表现论认为艺术的真正本质是表现主体内在的情感,强调主体情感在艺术中的绝对价值, 艺术模仿论强调艺术与外在世界的感性特征、外观形象的一致或相似,艺术表现论则更关注主体四迎歌吵及从挤压到释放的艺术创作特征。

③在代表人物及理论方面的不同
在西方历史上,重视艺术中的情感表现,要到浪漫主义出现时才渐露端倪。这里所说的浪漫主义是指发生在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一股席卷欧洲的思潮。在浪漫主义之前,从古希腊到18世纪后期,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重视的仍然是主体的理性、世界的秩序和认识论中的逻辑,而贬斥主体的情感、想象、欲望和本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正是浪漫主义的出现, 才从根本上改变唯理性而独尊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要归功于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卢梭认为文明和理性使人类变得堕落虚弱,失去野蛮的激情和力量,而自然状态的人和自然的情 感才是最真实也是最有力量的。卢梭之后,理论的关注重心开始向自然、情感和本能方面转换。浪漫主义艺术开始把卢梭提出来的“回到自然”的口号,作为艺术的原则来实践。艺术理论中的表现论的基本假定 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表现论的代表人物,克罗齐认为:直觉即表现。他认为直覚作为一种心灵的活动, 是一种整合印象和感性材料的能力。为了论证艺术的独立性,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一书中,从“艺术即直觉”的角度论述了艺术的独立特征。《美学》的出版,表现论作为一种系统而成熟的艺术哲学真正形成的标志,他本人被誉为"表现主义大师”。首先,克罗齐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其次,克罗齐认为艺术也不是功利的活动,而是一种认识活动。

再次,克罗齐认为艺术与道德无关。最后,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真假无关,因为艺术表现的是形象' 意象和幻象。在艺术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中,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由于直覚与艺术是统一的,所以艺术也即是抒情的表现。他认为和艺术有关的情感应是在个体中包含着普遍性,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的情感。为了论证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科林伍德讨论了艺术与技巧的关系。他坚决反对艺术技巧论,他认为在艺术中,技巧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如激发观众、听众心理反应或情感,而不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

从技巧这一非艺术属性出发,科林伍德认为:凡属手段与目的相分离的所谓艺术都不是真正的艺术,是非艺术。在论证了什么是非艺术后,他得出了判断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标准,即“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科林伍德看来,表现情感的真正艺术是,第一,在未表现前,情感不知为何物,所以表现就是一个探究性 感性质的过程,第二,对于表现者来说,在不明白表现的情感是什么时,他处在一种或烦躁或兴奋激动或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而明白并表现之后则轻松和解放了,第三,据此可推出,对于表现者,表现情感本身就是目的,第四,表现情感只与表现者有关,所以表现情感也就是自我表现。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先验形式”的概念,认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却是普遍令人愉快的。首先,关于“美”的命题,康德定义道:美是无任何厉害的愉悦对象。其次,由于这种审 美判断不涉及主体的私人欲念,不涉及概念并且普遍使人愉快,再加上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因此尽管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单称判断,但仍具有普遍性。

再次,康德由此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最后,在康德的理论体系里,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主要不在审美客体。而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先 验形式”。汉斯立克是奥地利音乐家、评论家、美学家他反对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激情论”和启蒙主义关于语言音调决定音乐表现力等观点,坚持音乐具有“自律性”,认为音乐就是音响运动的形式,音乐之美存在于乐音的组合之中,与音乐以外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的情感没有什么关系。

汉斯立克将音乐的形式规 定为“运动形式”,他认为这才是“纯音乐性质的内容”,而对于情感等其他内容都予以坚决否定,由此建立了独特的音乐美学。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应,而有意味的形式是与世界的终极 实在相联系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情感论的区别在于,它更进一步区分了审美情感和日常情感。

而表理论的最大问题就是认为任何情感都是平等的,没有解释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区别,也没有解释情感的性质 是什么。贝尔还用宗教来说明审美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区别。他认为,对艺术形式和终极实在的情感就像对 上帝的情感。

④影响不同
作为一种艺术原理,表现论形成于20世纪初,表现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研究目 的是为了找到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立性。艺术表现论的表现,不是自然表现,而是想象表现,这种表现同时 也是形式创造,这种形式创造是在客观媒介之中实现的。最早提出艺术本质是情感表现的人是弗尔龙,他指出所谓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其后,艺术实践中的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一起,成为现代主义艺术中最重要的两种艺术形态。

在艺术理论中,虽然表现主义运动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但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像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新客观派,二战后欧洲的表现主义艺术以及80年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等。

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构成了西方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在艺术理论中,形式论几乎涉及了艺术的所有领域,文学理论中有俄国的形式主义、欧洲的结构主义和英美的新批评派。形式论的美术理论的代 表理论家有弗莱' 贝尔、格林伯格,音乐理论的代表理论家有汉斯立克等。


8、艺术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①巫术和宗教功能
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的功能是混杂的,既包含着认识功能,也包含着教育和一定 程度上的审美功能。但是,在人类早期,或者说现代社会兴起之前,艺术斐罗的服务对象是巫术和宗教。

②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指艺术在促进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时所起的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它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完善和塑造人格、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艺术的审美 功能是指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愉悦,这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为直觉及表现直觉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整合印象和感性材料的能力。为了论证你所独立性。他在美学纲要艺术中从艺术及直觉的角度阐述了艺术的独立特征。

③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赋予了 “意识形态”这个词非常重要的社会学含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指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或有意掩盖真实的社会阶级关系,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虚假看法。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有系统的或者能够自圆其说的思想观念。宗教、哲学' 政治思想' 文化 观念、法律、道德、艺术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品,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艺术总要表现某种观念,这种观念要么利于这个阶级,要么利于另外一个阶级'这就是艺 术作品的意识形态性质。


9、赞助制度与艺术创作之间有何关系

1)赞助制度
赞助人制度,其包括赞助主体、赞助方式。所谓赞助人,指的是那些通过收藏和购买艺术作品向艺术家 提供经济资助的人。非专业的艺术家,如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有生活来源,可以把绘画和书法当作一种业余爱好,而职业的艺术家要生存就必须出售艺术作品,以谋求衣食之资。即使在前一种情况下,只要艺术作品能够带来一定的物质和经济上的利益,也可以说处在赞助体系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出资赞助艺术家的人不一样。

中世纪主要是教会,随着社会的世俗化和贵族的兴起,宫廷和王公贵族逐渐成为主要的赞助人。17世纪以后,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地方,如荷兰,小资产阶级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艺术品来装点居室。在 现代条件下,国家、政府' 企业和个人都能成为艺术的赞助主体。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3)赞助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国家赞助和社会赞助

①国家赞助
所谓国家赞助,是指由国家出资为艺术家提供工作 场所并支付报酬的赞助形式。国家赞助的大多数是规模较大、个人财力难以担负的项目。其特点是着眼于长远的、总体的文化建设,而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制度和机构比较固定。此赞助体系下的艺术创作,大体以教育以及个人的感情抒发为基础,相对比较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

②社会赞助
社会赞助大体上由私人和企业两部分组成,一般的赞助方式是购买艺术作品。从历史上看,艺术品的 交易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常见的订购。以绘画为例,教堂或者贵族会把需要绘制的壁 画内容告诉画家,画家按他们的要求完成作品,获得报酬。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很多情况下 并不是画家本身感情的表达,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另一种是17世纪以后,从荷兰开始出现的画铺。艺术家把画好的作品摆在画铺里,等着顾客来挑选,这是一种较之前一种交易方式是更自由的市场交易方式。艺术家不知道顾客是谁,也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绘画。

不过,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其绘画的题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从19世纪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向艺术领域的 渗透,出现了专门的画商和画铺,即艺术交易的中介机构。这种赞助和交易方式中,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被商品化了。艺术创作也不再那么的单纯。


10、从社会的角度如何理解艺术的自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对18世纪以来艺术理论中执笔观念的一种更精确 的社会学描述。自律的原本含义是:艺术自身构成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政治、道德、法律、 宗教、习俗等没有关系。

这种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意味着社会必须为艺术营造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空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领域,正是这种艺术自律观念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具体表现。要注意的是,艺术 跟公共领域有联系,或者说处于公共领域之中,这就意味着,艺术原则上是跟每个人相关的。其次,在公共理性交流的基础上,统一的艺术观念似乎难以维持了。

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也是用来精确地界定艺术在社会上的位置的。他的理论跟哈贝马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艺术的存在形态的。不过,哈贝马斯的理论更多地具有“规 范化”的特点,即阐述整整的公共领域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复习进度,完成学习计划,做好冲刺的准备。


预祝考研er们考研顺利,一战成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冲刺班】22年云南大学考研704/865艺术设计专业冲刺班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