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冷思考:为了逃避就业还是盲目跟风?
与数据相互印证的是,近年来,本科一个宿舍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考研热”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和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竞争优势的需要。
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的增长,也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调整的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看到“考研热”积极成因的同时,也要对“热”现象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考研切莫功利化
就业市场不佳,企业人才需求只看学历,不看能力,间接助涨了考研动机的功利化,许多考生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仅仅当作个人命运的赌注,当作“敲门砖”。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这直接导致高端人才有“学”而无“才”,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所以,考生在决定考研之前,要清晰认识自己考研的初衷。
●为考研逃课不值
如今,大学里考研成风,不少考研者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涣散、敷衍课程,学业偏废,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直接影响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本科教育是学生基础阶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及时你考生研究生,相信在学术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最终被用人单位摒弃也是必然的。
●考研过于应试化
考研备考过程的应试化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不少考生把考研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指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便有幸考上研究生,也明显存在“基础薄、知识面窄、能力差”的弱点,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我们考研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通过学术上的成就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为以后运用到实践中提供理论知识,如果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术再高也是白搭。
●研究生培养条件未跟上
“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滞后,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状况比较严重,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现实脱钩的现象,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其实,如今全国真正有能力招收研究生的院校并不多,有些院校为配合国家研究生扩招,不具备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高校也勉强招收研究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习环境都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考研热门、冷门形成鲜明对比
考研的学生都知道,如今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乏人问津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间接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衡,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能人尽其材,人才高消费加剧供需矛盾,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许多人尽管拿到了学位,但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有的还学非所用,总之是偏离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违背了他们当年考研的初衷。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等热门专业,每年报考人数都会超过招收人数数倍,但就业形势却并乐观。但如采矿工程、野生动物保护、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等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而相反就业却相对简单。
在询问过部分考生后,我们发现大家考研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还是为了自我增值,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很多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规划,既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不过,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等。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也提醒我们,需要在考研问题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要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的“镀金”或找工作的“敲门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两到三年的时间,没有明确专业目标的学习不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缺乏竞争优势导致的“就业难”;另一方面,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尽快从“学历社会”真正迈向“能力社会”。由此而言,在本科毕业的重要人生关口,审慎抉择,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或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
当然,对于广大高校来说,“考研热”也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到位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不能充分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正视这样的问题,下大力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研究生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当下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