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考研在策略而不在蛮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势。小到一个宿舍,中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没有他们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平台也就没有考研人奋斗的空间。研友不在多,一个正好,两个可以,三个就容易乱了。最好找和自己脾气相投、作息时间相似的同学一起复习,交流复习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各方面信息也可以及时沟通,这样在研途上不会太孤单。如果需要占座,也可以相互占占座有个照应。 另外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多来论坛共享信息。考研论坛是考研界的权威论坛,很多信息和资源更新得都非常及时。过来看看其他同学复习得进度怎么样,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和参考。 细节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时间是备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从9月~12月这四个月是考研复习的强化时期。建议大家对每个月每门科目都要做一个计划安排,宏观上每个月大概要做哪些事。微观上,具体到某一天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都要计划好,并且严格执行。不要看心情,想复习什么就复习什么,这样不仅导致执行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打乱了复习的节奏。对于计划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调整,不要第二天补第一天没完成的内容,第三天再补第二天的,这样计划就越来越乱了。具体怎样安排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建议大家多看看论坛的经验贴,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符合自己的计划表。 细节三:正确处理影响复习计划的不稳定因素 在金翅复习考研的11个月里,出现过很多和计划不符合的不稳定因素。包括学校暑假的野外实习(约一个半月)、生产实习(17天)、生病(约7天左右)、各种聚餐、各种接待同学。另外如果大四上学期还有课的话,也会影响复习的计划。这些都是我们复习计划中不稳定的因素,我的建议是:既来之则安之。很多同学就担心,我周末有事,不能复习,少了两天学习时间。会不会影响做题的水平,单词会不会忘记一些。这些担心都是急于求成心态的一种侧面体现。考研的成功与否是你的对考研的理解,你的考研观、方法论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考研观、方法论是一种底蕴的体现。至于底蕴这东西,绝非是少数急功近利之徒短时间之内能够拥有。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努力复习了4、5个月的同学,偶尔几天不学习可能会出现复习节奏出现影响,但绝对不会就此沉沦下去,短时间内就能恢复到之前的学习状态。 细节四:联系导师的若干技巧,未曾学艺先学礼 在复试之前联系导师,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联系导师之前,先要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招生目录和在cnki等论文网站下载导师近期的学术论文。大方向了解了之后,觉得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你喜欢的,再给导师发邮件。能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要发邮件问导师。这样老师会觉得你搜索能力很差。 在此有三个联系导师的黄金时期,只要抓住这三点,老师会对你的印象深刻的。 1、网上报名开始之前(9月中旬)。邮件内容大体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自己的个人简历及手机号等联系方式,这样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其次是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考这个专业。再次是对需要了解的信息的一些提问,比如今年导师除了保研的同学还能招收几个考研生;或者对导师在研究生期间的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咨询;如果女生报考如地质类或其他比较艰苦的专业,最好再问下该导师是否接受女生考研的同学。建议有问题最好一次1.2.3.罗列清楚,要不拿邮件当QQ那么聊,太多回合不好。最后要表达一下愿意到老师门下深造的愿望。 此处切记不要问诸如“这个专业考到多少分,才能录取?”的问题。因为在复试结果出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比较火的专业,老师不可能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比如“考到350就没问题了”之类的话。一般根据版友的反馈,老师一般都会说欢迎报考,好好准备初试。 2、考研分数成绩公布之后(2月下旬前后)。尤其是考得还不错的同学,要给老师报告一下自己的成绩,以及正在认真准备复试的状态。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有准备又自信的考生。另外还可以问一下除了准备复试的科外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复试名单下来之后(3月中下旬)。复试名单下来以后,再去参加复试之前,给老师发邮件说明自己复试准备的情况,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来学校参加复试的一些事宜。最后要委婉的问一下老师的办公室位置,为了到了学校后可以和报考导师见一面。 细节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用书 考研同学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爱买书,看到出来一本新参考书就想买,尤其是名师出的书。甚至有些强迫症,这本书不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就算买来不看也没事,图个心理踏实。考研公共课的复习用书数不胜数,相同类型的书也在伯仲之间。很多同学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总想选一本最好的。 在漫长的考研史上依次上演过老陈与二李的数王争霸,任大妈与肖老爷子的一哥之争,新东方与星火的绝代双骄。在他们最璀璨的年代,考研市场也并非一人一姓之王朝。时至今日,多位名师的异军突起,使某一人、某一本书能独步考研界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也就造就了今日选择的艰难。 就考研本身特性所致,不同的参考书针对的受众面不同。有的书适合复习时间多的同学使用,有的书适合在职考研的同学使用。参考书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看书的人身上。一味地追求书的数量,而没有把一本书书深入的挖掘,体会其精华,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考研用书在精不在多。五本书一本看一遍,不如一本书重复看五遍来的效率高一些。 另外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经典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然而随着岁月的长河,多少经典被推下神坛。殊不知陈大师“不管三七二十一”那一套已经在考研数学中不是万能适用,殊不知may、some等红花绿叶理论已经被出题人破得体无完肤,殊不知政治已经不是那个写满卷子就能高分的时代。不同的书适用不同的人群,挑一本自己善心悦目的书就一直看下去,必有长足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