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考研经验] 考研的时间成本分析

0
回复
1058
查看
[复制链接]

1312

主题

1312

帖子

39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70
发表于 2022-7-19 16: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还有成本?当然!
   
    先不说买资料、考研班的相关费用,复试前的住宿费、交通费也让许多寒门学子犯难。但这绝对不是考验的绝对成本,真正的宝贵价值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时间!时间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大大超过了短期内的物质成本。其实,仔细计算一下时间成本,更容易让考研计划科学可行,也更能让考研目的明确,让考生信心十足。
   
    莫等闲——避免时间“负”成本
   
    关于考研的成本问题,许多人只是意识到了会花费时间和金钱,但却没有意识到成本是如何产生的。对于成功者来说,任何付出都是有道理可循的;但对于还没有打算付出的人来说,如何让未来收益最稳定最大化才是要仔细斟酌的。考研的时间成本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前准备所用的时间,一部分是读研两到三年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考生,在战略上已经让成本有效。有些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复习,但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似乎时间成本为正,而收益为零。其实在考研准备的阶段,一部分人的时间成本是“负数”――考研的复习时间如果没有发挥有效意义,就成为了“负”资本,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机会价值已经白白流逝。这点尤其是体现在那些想法游离,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的“等闲考生”身上。咨询专家通过对众多学生的分析概括了如下几个影响时间成本的因素:
   
    第一,坚定性。临报考前,仍不能确定专业方向。所学校,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偏好,或者雄心壮志,但是专业的选择却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详细考虑。如果说本科阶段有太多限制条件和太多盲目因素影响报考,那么报读研究生则是考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数学系同学考经济、金融专业,中文系同学考新闻传播专业,其目的性很明确。热门专业报考难度大,抛开想避免竞争或者求稳求保的各种想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专业,是面临职业选择的大四学生的自然要求。确定好专业倾向的同学,往往都比较早开始复习,在大三或者更早就对基础课进行预热,或者收集相关院校信息和导师资料。这些同学在今后的抗压、抗情绪波动的稳定性都超过犹豫不决的“等闲考生”,坚持到最后一刻依然稳定发挥的也是早早确定专业方向的同学。而随便报考的同学,大致也是最后缺考退缩的人——反正也是一时之选,那最后也就一时决定取消吧。
   
    第二,计划性。“单项”冠军,却总有掣肘的弱项。研究生考试正越来越多地呈现“无差别”化的特点,至少在初试阶段,除了三大项国家统一命题,就连专业考试也推出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计算机全国联考及金融联考等统一考试。这就大大推动了考研时间成本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考生花费多少复习时间,就可能获得多少相应的回报。不管是对未来的研究生专业怀着多么大的兴趣,考研毕竟是一项理性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好成绩,哪科都不能偏废。有人因为对高等数学抱有畏难情绪而选择纯文科专业,但英语又成了拦路虎;有人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沉迷于专业书籍中,却对英语、政治不管不问。这些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真正想把考研的准备时间充分利用的同学,总是做到攻守平衡,不给考试留下任何失误机会。
   
    第三,连贯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到别人找工作就发慌的同学,这类人往往都是最先开始行动的,参考资料最先做,考研的各种信息也最先得知。但看到周围同学西装革履去面试,自己也坐不住了,把书本丢到一边又去弄简历找实习。等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继续上学最适合自己,把书找回来却已经生疏。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找准方向,时间在摇摆不定中丧失了有效意义。
   
    因此,专家建议最好在大三下学期就做好准备,到大四上学期开始前的暑假就能有明确的考与不考的决断。不排除有看一个月书就上一流名校的牛人,但大部分的同学都应尽量避免时间“负成本”的产生。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考前时间成本有哪些?
   
    认真复习,努力备考,考研的时间成本已经产生。在研究生考试之前的时间成本,是通过其他事物的机会成本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同时间内所放弃的其他可选择条件。
   
    时间成本第一条:找工作
   
    每年9月底到12月都是校园招聘的高峰期,各大公司都在这段时间开始进行校园巡回宣讲或者网上公开招聘。错过了这个时段,招收应届大学生的公司就会少很多。相对有工作经验的人,新毕业生的竞争力十分有限,错过了校园招聘,求职难度无形中提升很多。恰巧研究生报名在9月份,考试时间在1月份,正是找工作时段的头和尾,客观上要求同学们必须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放弃一个而做出选择。如果花了时间复习考试,没有过,或者复试阶段被刷,那就意味着到来年4月才又必须回到求职大军队伍中,对自己非常不利。在时间成本方面,找工作和考研的冲突是最难协调的。一方面,如果中间有所动摇,又想着找几个工作保底,势必会影响复习的进度和专心程度;但如果完全不找工作,又觉得有所顾虑,给自己增添了压力。找工作也是非常折腾人的工程,简历和网申阶段手续就十分麻烦,要做性格测试、在线回答问题,有的要全英文网申请;然后是电话面试、笔试、一面、二面……可能专攻一个公司就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无法保证复习时间的规律性。
   
    时间成本第二条: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是继续深造的另外一条路径,对于家庭条件允许或者能申请到奖学金的同学,是非常好的选择。出国留学根据不同的学科要不同的英语能力成绩证明,托福、雅思、GRE、GMAT等要一到两个才足够。如果在大四之前考出,就必须在国外大学递交材料的最后期限内参加考试并取得满意成绩。这大概是在10月到12月,视不同的申请学校而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重点大学的自习教室里看到的英语复习材料往往是《考研阅读》和《托福教程》各领风骚。还有一部分国外院校给申请人发出的是“CONDITIONAL OFFER”也就是“条件邀请”,约定学生的最后平均成绩要达到指定标准才确定最后录取。这可忙坏了那些大四还有课的同学,如果天公不作美或者遇到一个刻板严格的老师,最后成绩稍有不慎到手的国外大学录取通知就飞了。这样的情况谁能不绷紧神经专心上课,哪还有时间一门心思复习考研?考研英语和上述能力测试的题路完全不同,因此不能互相弥补。不过稍微腾出些时间准备准备个人材料还是有机会的。对于一部分提前做好准备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被外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同时录取的原因。
   
    时间成本第三条:考证书
   
    法律专业的同学面临司法考试的压力,会计专业的同学面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压力。这些考试的日期定在9月下旬,正好和考研报名时间平行。也就是说在考研报名前,要么把时间用在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要么进行研究生考试复习。虽然说报名后到考试还有一段时间进行复习,但毕竟之前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证,损耗了一部分必要的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第四条:实习
   
    实习经验对于在校生求职找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越是优质的实习经验越能征服校园招聘面试官的好感与信任。大部分同学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开始实习,而且还得同时应付课业的要求,再想周转下考研复习的时间,确实困难。许多人在大三开始寻找实习的时候就打算放弃通过考试继续攻读学位就是这个道理。

     深思熟虑 轻装简从——研究生阶段的时间成本

    研究生两年或者三年,是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还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综合竞争力上超越了自己和众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职业发展方面已经落后于他人?研究生的两年或者三年,其实是一种既定方针的实施和延续——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来升级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结束后,目标没有达到或者与原预期有缩水,就成为了一种“沉淀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后必须继续付出才能达到收益效果的相关成本,这种也应该列在研究生的时间成本范畴内。
   
    时间沉淀成本一:经济成本
   
    这里说的经济成本可不仅仅指的是那些花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开销,单单计算一个学生三年的生活费等大约也就三四万元。如果假定该学生是本科毕业找工作,工资高于当研究生的生活费,就等于是除去花费后的收入,可以看作是一种储蓄赢余。即使不高于,也没有纯“赤字”而仅仅是自给自足。三年时间也许工资会看涨,三年后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加薪。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供养孩子上研究生其实是一种不小的负担。有人会说,研究生有奖学金,有各种助学贷款等国家照顾措施。但毕竟比例是少数,大部分同学还得依靠兼职打工等方式维持自身的开销,这些收入毕竟是不稳定的,也不能成为一种持续增殖的手段。如果工作三年后,工资水平高,且能够保持稳定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读研究生更加划算。读完研究生三年,如果一定时间内无法超越同时期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学的待遇水平,那么这三年时间花在教育上不如花在工作上更符合经济逻辑。
   
    时间沉淀成本二:经验成本
   
    三年的工作经验和三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三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最尴尬的情形要数同届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后来是自己的面试官,或者进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级。而这种情况在某些外资技术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尤其平常,这些企业都是靠熟练程度和经验来划分职业层级。能够获得教育的途径很多,在职研究生、合作办学、MBA等方式都可以让工作精英手握许多教育机构选择。不过工作经验的取得却只有正式工作之后,不管在什么公司实习,和正式工作的感觉及未来发展规划都截然不同。对于银行金融类、商业咨询类等公司,工作经验是录取员工的硬性标准之一,一般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三到五年相关工作经验。因此许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再来考研目的性更明确,比如工程管理、会计学等专业,有了工作经验就知道未来必须要准备哪些东西,以期待在学校的两年能够尽快弥补,然后重新回到职场以获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点平台。
   
    时间沉淀成本三:心理成本
   
    年纪大,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女生需要问的,男生同样重要。试想如果有同学提前上学,21岁大学毕业,硕士读两年,工作第一年23岁,五年后做到中层经理为28岁;有同学本科复读,23岁大学毕业,硕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岁,五年后为31岁。三年的时间差,已过而立之年的心境也许更加成熟,又或许更加会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苦恼。许多年纪比较大的曾经工作过的人重新回到学校读全职硕士博士,显然和那些刚过青葱岁月的大学男女生想法不同。年龄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重,压力也越大。复旦博士李开学事件之后,关于研究生待遇和人生定位的讨论不绝于耳。父母的赡养,婚姻家庭的开创和维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年时间看似转瞬,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终究我们要面对社会。对于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较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甚乐观的同学,这种压力会更大。
   
    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考研的沉淀成本似乎已经比较明确了。到这一部分,才真正看清楚,要想让时间成本为“正”就必须消灭那些不良的想法,不给自己放松的机会。并且要记得考前和考后的相关时间成本,调整自己的思路。

洞若观火 明晰条理——如何让时间成本最小化
   
    事例一:某女生北京某重点大学日语系本科毕业,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被调剂至该校一冷门专业。一年后放弃学籍申请日本某大学,赴日攻读法律硕士。
   
    事例二:某男生浙江某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本科,报考人民大学金融学,面试未录取,被调剂至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一年半后最终以缺乏兴趣为由申请中途退学。
   
    如果以时间成本来计算这两位同学,他们所花费的只是本科时期准备考研的时间和一年的研究生时间。无法预见他们读完研之后的前景,但可以肯定他们的时间成本某种意义上没有转化为应有的收益。如何能让时间成本与收益之差最小化?还得在成本发生前有所警觉。
   
    最小化战略一:认清专业形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这一条对那些依然迷茫以后从事哪行的同学,以及被调剂后是否选择接受相关条件的同学尤其适用。
   
    一方面,专业有周期性。之前大红大紫的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已经被许多学校从硕士生招生名录上剔除,换成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或者干脆转划到软件学院。经济类专业的报考形势持续走高,但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让这一年毕业的经管类学生尝到了寒冬滋味,而这也许仅仅是经管类人才市场疲软的开始。农业、林业、轻工等非常基础的行业人才需求却略有回升,在国家大力扩大内需的指导方针下,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人才肯定不会走软。如果报考的那一年新心仪的专业是香饽饽,毕业后却发现是明日黄花,心理落差无法弥补,经济期望值也缩水不少。
   
    另一方面,哲学、历史、中文、经济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需要提升教育层次。这些专业的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研究所、公务员等单位,都是非常重视学历层次的地方。从的理解学员中调查,东南一带的高校,硕士生只能担任辅导员等行政工作,博士的分配都竞争激烈,因此想往这方面发展的同学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是必须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助理最低要求数学系硕士,索尼中国上海研发中心的复试名单上鲜见本科生的名字。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想从事研发核心业务,学历也是敲门砖。但对于一些思维活跃,外向型的同学,成为职业经理人是目标,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专业,花太多时间在学校反而会让自己脱离社会,书生气太重,与职业要求相距甚远。
   
    最小化战略二:性格因素至上,态度决定一切。
   
    想不想读研,可能大家都回答是。不过咨询师就遇到很多两难选择的同学,比如:某非重点工科学校女生,化工专业,有保送资格直读本校本专业硕士,在工作与读研之间摇摆。就其具体情况分析,女生首先不大愿意读化工专业,其次觉得自己的母校档次还需要提高,再次对于今后化工专业毕业后的职业走向不清晰。但最后她还是接受了学校的OFFER,原因是——因为不想工作!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为了缓解眼前的压力而采取最省力的办法,读研是暂时的避风港,至少两三年时间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岂不知,时间成本正在增长延伸,两三年后的回报如果不能与成本对应,从经济角度客观上来讲是得不偿失的。
   
    还有的同学觉得读研非常失望,不满学校的学术水平,也没有动力去听讲座、找实习;或者觉得做实验占用太多的时间,自己沦为“老板”的廉价劳动力而心存忿忿。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不是适合做学问,是不是能够在研究生阶段保持饱满的热情持续求上进,自己的性格和态度是关键因素。论文难发,实验难做,但总是有超过90%的同学正常毕业。时间成本客观存在,就不要再附加额外的心理成本。
   
    专家建议避免这一因素的重要方法是早做决断,如果有诸多不喜欢的因素,不如趁早转变局面;如果选择继续读,就要调整心态,利用好时间成本,以求得最大收益。

总结篇:花开花落 笑看风云——平和心态看待时间成本
   
    既然产生了成本,就应该有相关收益,至于收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法。以上几方面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考生的普遍想法出发,但也不排除有特别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抱定终身奉献学术的人才。不过认识到考研有时间成本,还必须有以下几点准备:
   
    首先,付出了时间成本,不要给自己限定太明确的收益。是不是花了多少努力就应该上什么学校进什么专业?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没有任何保证可言。某同学从一地方师范学院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都远不如同届其他同学,当别人都在外企找实习或者做兼职老师的时候,自己没有相关的人际网只能看简历石沉大海。似乎这样的结果是和原本付出的时间成本所不匹配的。在我们看来,这只是研究生在读阶段时间成本的继续延伸。
   
    其次,时间成本的计量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要学会自我排解。比如某同学报考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面试时被淘汰,调剂到浙江工业大学,不仅没有觉得失望,反而马上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注册造价师的考试。在他看来,本科时候没有时间准备职业考试,研究生阶段就必须有所觉悟——既然时间成本已经产生,之后任何阶段的弥补措施都是降低成本的大好机会。
   
    再次,绝对不能过高估计时间成本。究竟付出多大努力得到什么样的收益,谁都无法定义。有的人在考研准备阶段,不是没有注意到时间成本而左顾右盼,而是过分压迫自己,拒绝一切与考研无关的事物。上文提到,其实申请出国的部分工作,申请奖学金等许多活动都可以在大四一年和考研准备一起进行,不要为了宏远的目标而成为“强迫症患者”。否则一但失败,失去了朋友和正常生活,时间成本将会被无限放大。
   
    许多单位在进行人才筛选和职称评定时,都把最后取得的学历作为参考对象,这样来看跳出本科学校,或者更换专业方向的举措非常有必要。研究生除了能给予我们接触高深学问的机会,更多是给我们一次自我选择的机会,是确确实实自主决定未来的一次选择和拼搏。看清楚时间成本,良好心态对待时间成本,将更有利于帮我们收获明天,充满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考研校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9699607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

运营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宁生活广场C座

Copyright   ©2010-2022  考研校  Powered by©Discuz!  
京ICP备180340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