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学院概况 文学与传播学院学院现有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系、文化产业系、汉学系4个教学单位,有海洋文化研究所、王蒙文学研究所、青岛现代作家研究中心、儿童文学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所、海洋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9个研究机构。依托学院的学术研究机构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此外,行远书院也依托我院建设。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职教师91人。教师中教授28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7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任教和访学的经历。现任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在海洋历史文化、儿童文学、现代经典作家研究、乐府歌诗、古代制度与文学、杂传与小说、王蒙研究、汉字符号学、民间文学、女性文学、人才美学、应用新闻学等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明显。同时,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学者担任“驻校作家”“顾问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业界导师”。 招生信息 2023招生专业目录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2023年新开设专业。 考试科目 2023初试科目大纲 348 文博综合 一、适用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二、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扎实的文物与博物馆基本知识,重点考察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五、考试内容 涵盖博物馆学、文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内容。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2023复试科目 F1510 文博基础 一、考试性质 文博基础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查目标 要求学生系统理解文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考古学、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四、考试内容 涵盖博物馆学、文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内容。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参考书目 栾丰实《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刘毅等《文物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陈红京等《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官网信息
专业学位简介 1、办学定位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坚持职业导向原则,依托海洋学科综合优势,凸显海洋特色。 2、专业学位方向与特色 本学位点有三个专业方向: (1)海洋文化遗产 以海洋文化遗产和海洋民俗为特色。主要研究海洋文化遗产、港口城市文化遗存、古航线、水下遗产保护等。本方向有海洋文化领域资深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等师资,曾出版国内首部海洋文化遗产专著,主持多项关于“海洋文化遗产”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高校一等奖。 (2)文物研究与交流 以海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出水文物和文献研究为主要特色。本方向拥有文博展陈工作室,并与各级文物局、青岛市考古所、青岛市博物馆、国家水下考古中心以及日本、韩国等文博单位学术交流密切,曾经多次合作进行了大量田野发掘和调查工作。 (3)博物馆与创意 以博物馆文创研究和实践为主要特色,兼及博物馆策展、博物馆授权等内容。本方向拥有创意设计的专业教师,以及海创空间、三维设计、影像制作等实验室和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各类影像工具等专业设备,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创意经验和成果。 3、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6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重点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海洋局委托系列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包括教育部社科发展报告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本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13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境外留学或研究经历。教师都有田野调查或考古发掘等经历。 本专业非常重视与业界的联系,实行双导师制,聘请青岛市博物馆、云冈研究院、山东省博物馆、海交史博物馆、国家航海博物馆等单位10余位资深业界专家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并邀请文博技术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上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以满足行业需要和职业要求。 4、实践教学 本学位点重视田野调查和实践教学,先后与各级文博单位建立了10余处实践实习基地。 以本专业师生为主,先后主持了“青岛盐业博物馆策划方案”、 “日本石川县黑岛角海家博物馆民具整理及古文书修复”、“文化遗产与村落发展”系列调查、“海洋民俗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系列调查、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振兴文化引领工程”村落文化资源普查项目等实践工作,共同参与了深圳海洋博物馆展陈大纲设计,参与了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编制的工作,并多次带领学生参加考古发掘、调查、实习和调研工作,如湖南常宁市柏坊镇双白村考古发掘、河南三门峡大唐发电厂秦汉墓地考古发掘、浙江绍兴大湖头遗址考古发掘、浙江舟山市海洋文化博物馆及非遗保护工作调研、山东高密郑公村遗址田野调查以及山东长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帆船制造技艺调研、山东莱州海神庙遗址调研、崂山区王哥庄非遗实践等一系列实践工作。 5、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较好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及各类博物馆、文物保护、文物拍卖、文物勘探、博物馆展陈、文化遗产研究、文博教育与推广等行业和领域,胜任较高水平业务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基础课: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文物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 专业课:文物保护科学与实践、中国海洋历史文献、海洋文化遗产专题、海上丝路与海洋考古、博物馆创意、文博策展实务、田野调查方法、文物修复技术、文物摄影等。 其他课程:海洋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文案设计、中国玉器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