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357的冲刺班第一节课。我首先说一下三课时冲刺班的具体安排,课时一我为大家准备了大外词条的预测,然后一些冲刺练习,基本上是针对发音技巧的,讲了几个我觉得比较常用,或者说大家可能平时没有涉猎过的一些小的翻译技巧点。然后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是汉英和英译汉的预测模拟,对主要的篇章翻译进行一个讲解,然后给大家补充了汉译英、英译汉的一些翻译技巧。
一、2022年大外357词条真题考察
1、英译汉
首先看英译汉部分,还是15个。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大外的缩略语只考了一个,大约从前年开始,对缩略语的考察是稍微减少的趋势,之前它可能会考两三个,甚至都有考过三四个的情况。所以说缩略语一定要背好,这个分儿我们一定要拿到。然后我们可以整体看一下,大外英译汉的考察词条,它是属于热词偏多的。如果你准备的不是特别到位,可能会有一些词不太认识,或者说认识了,不知道怎么去组织。所以大家如果在考试的时候真的遇到了一些不太认识,不知道具体翻译的这样的词,大家也不要慌,这都是很正常的。英译汉,它本身涉及的范围要比汉译英稍微广一点,因为它除了黄皮书的基础词条之外,是更多的侧重于一些热词的考察。所以说在这儿也是建议大家可以稍微的去买一些各种押题,因为大家对各种时事热度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的精准,但是这些押题我觉得很多押的还是挺准的,比如说咱们番薯翻硕的贸学长的红宝书热词,其实每年他都是基本上都可以押中那么两三个,比自己胡乱的去整理要好一点,当然这个还是尽可能多的去背。尤其是英译汉的热词的确是考的比较多的,黄皮书上的词条是稍微少一些的。
2、汉译英
汉译英部分,去年考过的词今年肯定不会再考了,我们只需要从里面把他喜欢考察的方向分析出来。汉译英是属于基础次条偏多的,也就是黄皮书上的一些词条,可能比较偏政经类的一些词,所以说汉译英这方面,黄皮书一定要背好。除此之外他也会有一些热词的内容,也就是说基础词条加上热词内容。
二、2023年大外357词条考察预测
1、汉译英
我给大家整理出了三个方向,大家可以做个参考。首先是黄皮书的词条,这部分考的还是比较多,再就是疫情相关的一些词条,连续两年大外都有考到疫情相关的东西,而且占的分数不小,所以说疫情相关的词条仍然是考察的重点以及热点。还有热词,我这里给大家整理的热词是比较多的,但是正常情况下,考试的时候我觉得它还是黄皮书基础部分的热词占的比值可能更多一点。
2、英译汉
英译汉这部分个人觉得基础词条的占比较少,有很多都是热词来的,所以说会有一些我们不太熟知的单词,这都是很正常的。还有一些会议和条约的名称大外会比较喜欢考。
针对词条也是不要因为我说了英译汉可能热词多,所以你背黄皮书的时候就只背汉译英,不要出现这种情况,我只是帮助大家有侧重性的、有重点的去在冲刺阶段给大家提供一个这样的建议,让大家背的时候有重点可以适当的缓解一下词条背诵的压力。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你必须要准备的全面一点。
3、缩略语
从各年直题分析得知,缩略语考察基本上都没有超出黄皮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没有太偏颇另类的,所以大家基本上在11月开始背诵缩略语即可,保险起见,以黄皮书缩略语为主,其它为辅,可以上各种资源网站自行查找一些,一个月完成背诵,12月初坚持默写。
再就是考试的时候,如果他考的是英文,让你写中文翻译,那就可以不写英文全称。但如果他考的是中文,让你写英文的话,除了缩写之外最好写出这个词条的全称。
三、重点翻译技巧讲解
1、汉译英三大基础句型
当然,并不是说汉译英只有这三种句型,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上手汉译英,所以讲几个比较基础的句型,这样翻译的时候可以帮助大家思路更开阔一些。
(1)并列:两个句子间毫无逻辑关系可用and连接,由并列连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句连在一起的句子叫并列句。
例如:中泰合作进入发展快车道,中泰友谊已经溶进两国人民的血脉,深入到民间交往的各个方面。
China-Thailand cooperation has entered a fast lane, and China-Thailand friendship has taken deep roots in the hearts of our people and 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exchanges.
我们在看的时候很明显,中文逗号多,句子短小。很明显这就是前后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所以说它就是一个并列的结构,所以我们直接用and来进行一个连接就可以了。大家注意,这个句子中有两个and,第一个是并列的两个话题,第二个并列的是谓语动词。
(2)伴随:指状语的动作伴随主句发生,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随着句子的谓语动词动作发生而存在的。
例如:我的夫人也很喜欢中国的生活,认为这里很适合她。
My wife also enjoys the life in China, considering it suitable for her.
伴随其实就是我们之前语法中一直说的这个伴随状语,状语的动作伴随主句而生,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随着句子的谓语动词动作发生而存在的,那它的句子就是一个完整的主句加ing的结构。
(3)下沉:是一些介词、形容词、分词这些非谓语的成分,也就是非主句的结构进行一个下沉,然后再加上主句。
例如: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时,也逐渐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困扰。
As material life increasingly improves, people come to run intothe plight of tighter resource constraints,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一样,中国人的环境焦虑和生态期盼,正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Same as the people of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concerning more about environm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a better ecosystem with the fast growing economic indexes.
汉译英特别注重你对原文的理解以及中英语言差异的把握,所以说大家还是结合技巧,在这些翻译思想上方面是需要加深的。中文习惯先分后总,英文习惯先总后分,这个就是归纳和演绎的差异。
大家不要觉得我说这些对于大家的翻译没有什么帮助。你到现在冲刺班的阶段里,是需要去好好的研读一些中英语原差异的,要不然你的翻译不会有突破,不会有提高。
2、正反译法
由于语言习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反说方面也常常不同。原文中正说的句子进行翻译时,为了语言的流畅与准确,可能不得不处理成反说,反之亦然。这种把正说处理成反说、把反说处理成正说的译法,就叫正反译法。
英语词句中含有never, no, not, non-, un-, im-, in-, ir-, -less 等成分以及汉语词句中含有“不”、“没”、“无”、“未”、“甭”、“别”、“休”、“莫”、“非”、“毋”、“勿”等成分的为反说,不含这些成分的为正说。
例如:Wet paint 湿油漆;油漆未干
缩小贫富差距 正:narrow the wealth gap/divide 反:increase income equality
The scene was almost too horrible to take in, and yet in a world of bristling threats no scene has been more revealing.
坠机场面恐怖得令人难以置信。世界上的种种威胁令人发指,而这个场面可谓惨烈之极。
But even as rising temperatures are upending traditional Greenlandic life, they are also offering up intrigu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is island of 57,000 — perhaps nowhere more so than in Narsaq.
然而,气温升高虽然正在颠覆格陵兰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给这个有着5.7万人口的海岛带来诱人的新机遇——这种情况可能在纳萨克镇显得尤为突出。
3、本位词和外位语
“这样、这、这些”等词在语法现象是“本位词”,而被这些词所替代的部分称为“外位语”,本位词经常用来指代上下文,经常出现在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例如:My friends gave me in large quantities sympathy, love, joy and tears — thingsessential for existence.
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
Joy and sorrow, laughter and tears, flowers and fruit, fragrance and color, manual labor and increased knowledge all these make up the joy of flower cultivation.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世人常称大学为“最高学府”,这名称易滋误解,好像过此以上即无学问可言。
A university has often been misleadingly referred to as “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which sounds as if there were no more learning to speak of beyond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