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 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2. 纳吉布·马哈福兹
纳吉布·马哈福兹,当代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被誉为埃及小说界的“金字塔”。
198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文学家。
代表作《新开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3.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1935—至今),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广岛札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饲育》、《个人的体验》。
199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拒绝接受由日本天皇本人授予的文化勋章。他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将南京大屠杀列为20 世纪人类三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敦促日本摆脱“暧昧”的态度,勇敢地承认历史罪过, 回归到亚洲人的亚洲来。
4.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1949—至今),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 80年代的文学旗手。代表作品《刺杀骑士团长》、《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1Q84》。
2006 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每年成为热门候选,但年年与诺奖无缘,堪称“最悲壮的入围者”。
5.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 1987 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这是小说创作的背景。
6. 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1954—至今),日裔英国小说家。
1954 年 11 月 8 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 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 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 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 年布克奖、2017 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7. 《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0 年。
作者以侦探小说形式在《玫瑰的名字》中再现中世纪历史和文化,小说讲述意大利境内一座以图书馆闻名基督教世界的圣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七天内发生的六宗命案及其调查。
《玫瑰的名字》并不在于再现中世纪历史或讲述满足读者阅读快感的虚构故事。更恰当地说,作品是对各种冲突不断上演和升级的当代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与形象反映,当代世界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作者希望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以多元性反对一元性,以宽容代替专制。
8.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 20 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
“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
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