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规划 强化班课程:662包括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两门课程,通过强化班课程学习,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在前期基础班的基础上,梳理教材背诵重难点,以达到有效背诵。 2)梳理历年真题,把握出题方向、重难点,针对性提高背诵效率
二、梳理真题
第一个题就是名词解释总共有8个,一个题5分就占了40分。这8个名词解释都很简单,后4个都是课本上的东西。大家看以前的真题也可能发现管理学主要就是考课本上的知识点,可能就是问题稍微有点变化,换汤不换药,主要还是课本上的那些固有的东西。你把课本背好了,那个分数肯定就高,这是这门课的一个特点。出题就很常规,按照课本来出题,所以你背好那本现代管理学原理就足够了。 公共经济学和管理学名词解释,基本上是对半分的。就是说名词解释公共经济学有4个,管理学有4个。因为管理学的出题很常规,基本上大家背熟分数一定要能够拿得到。那么他怎么从这个分数上体现出来差距,出题人就会从公共经济学这门课上入手,因为公共经济学说实话,要理解的一些东西比较多,不像管理学背背就可以了,这样就容易拉开差距。别看一个题只有5分,一个题5分两个题就10分,就拉开10分了。 第二个题型,简答题会有4个或者是5个,每年的情况不太一样,固定在4个或者是5个,1个题10分,占40分或者是50分左右。对于管理学出题来讲还是很常规课本上的知识点,可能就是说换一换出题的思路,主要还是背好课本你会答出来,基本上就得到分了。在这个题里公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配置大概是2:3或者是2:2,简答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自己拓展的东西还是少一些,主要还是课本上背的内容。 第三个题型就是论述题,论述题基本上每年都是两个题,一个题20分,总共有40分,公共经济学一个题,管理学一个题。 2021年662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 木桶原理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方格理论 拉弗曲线 印花税 投票悖论 二、简答题 1、职务分析的过程 2、简述公共产品理论 3、社会人假设 4、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类型和意义 5、公共预算的作用 6、组织改革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 1、管理者一直倾向认为员工最想要的是高薪,但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最想要的是赞赏,高薪并不在首列,试用激励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2、税收公平原则 四、案例分析 涉及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和意义 真题的选择是18——21年四年的真题,从18年开始可以作为了解。公共政策是从2018年正式出现的,开始成为968之前是不考公共政策的,从2018年改革后正式把公共管理初试的笔试科目固定下来,18年之前考过公共行政学。主要从2020年开始讲试卷的形式和命题的科目逐渐的固定下来。总体上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的出题的稳定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不像968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动,他在总体上的还是比较平稳的,也有助于我们去研究整体的出题方向和出题意图。 总体来说题型题型是固定的,就是名词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这4个题型不会变化,是固定的。考试的风格和方向,海大出题是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考题会重复,但重复率也不是特别大,就是说比如说今年考到的名词解释,下一年可能比如说这个点是一个很重要的点的话,下一年可能会用简答题或者是论述题来考简答可能居多一些,特别是在名词解释和简答这两个题中题型中重复率是挺高的,大家可以就是说对于往年的整体,你一定要仔细看一下。名词解释比如说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这时候就要把他的主要的系统学派的一个主要观点、核心的思想以及他的一个代表性的著作,做一个基本的一个归纳。不能过于广泛、过于多,毕竟还是名词解释题,五分的题目基本上答三行就可以,如果答多了时间的分配方面不会太好。一要准确,核心的知识点和关键词一定要达到、二要简洁,在核心的基础上不要说太多的废话。 关于时事热点,海大出题会会出到一些热点的话题,所以在考题里也有体现,但是它还是结合着课本上的点来考的,你只要把课本上的点答对,然后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就会给你分数,但时事热点就是仅限于案例分析那个题,其他的题倒不会涉及太多,论述题可能会会涉及到一个题,反正就是说涉及到时事热点的题的话,一张试卷上大概有基本上就是一个,再多不会超过两个,就是一个或者是两个。Pc循环实际上是一个核心的代表性的观点,教材上这一块不是特别多,相对来说去课外补充一些东西,基础班的时候给大家梳理了一遍,纪录片的课程也对pc循环有一个完整地讲解。管理学的题目比较有综合性,没有说具体的从课本上来出,还是实际上引用了一句话,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进行一个选择怎么理解的。首先要看到谁说的,涉及的话中什么观点、关于决策是怎么形成的自己进行发挥,会考查对知识点的综合理解能力。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可以适当发挥结合自己的理解答一些内容,首先要明确没有具体标准的答案和标准,也就意味着在把握时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多答一些内容。更多的理解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需要头脑中知识的储备,比如说10分的题目至少答七八行左右。论述答题主要多答一点,要把逻辑性和条理性体现出来,一个是思路、一个是理论。 总体上看662会发现除了课本上的核心知识点之外还会考察一些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点的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求大家背核心知识点外还要多积累一些时事热点和专业知识。 公共经济学来讲,就那么几个知识点,就九个知识点要用大纲,一共有九个知识点,他出题肯定会重复的,会出一些核心的知识点,因为核心的东西就那么些,不考核心的就考一些边边角角知识点,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主要目的还是考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名词解释基本上大家都能够把这个分数都能够拿到,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建议大家去背课本,尽可能把课本的每一页、每一个知识点都背至少一遍,最主要的是课本远比讲义更有逻辑性、更详细。 19年的时候考过一个公平理论,那些理论也要重点把握。关于如何重新设计工作应该是员工对工作的一个满意度,涉及到这个人、这个计划映射要组织那一块一个内容。18年,所以也考过公务支出的知识点,所以说他考过的题目,它可能还会再考,因为那些最核心的知识点一定會重复的去考你,它这里只是把瓦格纳法则单独拿出来,你去理解把它写出来就可以了。其实事情都考察的范围不大,而且18年是以论述题的形式来考察的,但是20年以简答题来考察,所以税收能力那一块的内容总体上来讲这五个题目没有特别超纲的它可能比较喜欢去引用某一段话某一个理论的观点,在后面去讲这一点的时候会给大家归纳这个答案。第一个可能需要自己的发挥。第二个涉及到财政的一些,论述题特别喜欢考政府财政和公共财政的一些知识点一下,比如地方政府在强权基础上强震扩权,这种做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涉及到我们中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就是以前有一个叫省管县,那我们现在就是权力进一步下放,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人民,这就涉及到一个财政的问题。要保证基本的有钱才能发展,如果政府没钱拿什么发展。所以看到相应的财税体制慢慢地向镇去放权,实际上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知识点了,可能分数的差别就会比较明显。
三、暑期备考建议
主要是专业课上前期把知识点框架都弄清楚,大概从6月份还是7月份才开始背第一遍书,第一遍背书的时候就比较困难,因为文科的知识点比较多,建议三门课同时进行背诵,因为你如果一一门课单独的背的话,那样三背完三本,你再看第一门课,你就完全什么都不记得,时间上可能浪费的还比较多,所以我建议是三门课同时进行。当然第一遍背书之后,就是回过头去看完全都不记得,这是很正常的,大家如果有这个情况,你也不要太着急,文科背书就是什么特点重复被你才会加深印象,加深记忆。到考试之前差不多要背上三四遍四五遍书,那个时候再去考试才是比较有把握的,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大家结合自己的情况来。 现在就属于强化阶段了,因为已经8月底了,快到9月了,之后会有一个预报名,当预报名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时间比较紧张了,所以大家现在需要做的不是说你学习时间需要多久,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因为你们今年也是情况特殊,基本上都是在家复习。一定要注意提高效率这件事情,时间你可以不用拖很久,每天只要把效率保证就可以了。 10月到11月底是一个提升阶段,这个时候大家要做的要把关注点关注点就是转移到真题就是出题,做题这方面了,这是一点。最后12月初到考研这是一个冲刺阶段,就总结一下做题的方法策略,这方面我当时是背书,一直背到考研的前一天,背英语单词也是一直背到考研的前一天。所以像文科这种东西主要就是背诵记忆,记忆这种东西不能阶段,因为你阶段之后再想拾起来就比较难,所以就得一遍一遍的重复,那样会加深印象。 重点放在理解专业知识,尤其是像公共经济学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掌握理解知识点,详看一边课本,并根据上课内容对重点予以关注,时间每天应不少于三小时,如果提前看完,可以开始背诵。在看第一遍课本的时候尽量不要放过任何知识点,初期准备重点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主要还是打基础,尽量把每个知识点的内容都看一下。不仅是帮助记忆,主要是帮助梳理课本知识的理念,无论后面是否会考到。框架性内容的梳理不容易遗漏知识点,便于梳理知识点体系。复习重心还是放在英语方面,英语方面初期花费的时间长一点。英语必须要掌握单词,也要为后面复习专业课留出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规划。集中时间背诵专业课,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至少背诵完两轮,知识点都是固定的每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理清梳理好每个知识点、可以自己整理总结一下。要保持规律作息,将全部时间用于备考,提高自己的效率。英语着重突破阅读,英语的学习一定不能落下,坚持每天记单词、刷真题、理解错题。政治可在背诵完一轮专业课后开始,可先购买教材,第一遍翻书理解之后,就开始一遍一遍背书、重复记忆,第一遍第二遍记不住是正常的,只有重复记忆才能加深印象。要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自己的节奏。积极关注学院、学校官网消息。关注时政热点,保持知识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