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校
|
手机版
下载考研校app
QQ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门户
Portal
考研校
考研校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考研校(前程校)
›
西南考研院校(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
云南大学
›
【考研冲刺班】22年云南大学考研331/437社会工作专业高 ...
返回列表
[课程信息]
【考研冲刺班】22年云南大学考研331/437社会工作专业高分学姐冲刺班第1课时开讲!
0
回复
6321
查看
[复制链接]
云大考研
当前离线
积分
6117
云大考研
1251
主题
1255
帖子
6117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117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0-6 16: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大考研 于 2021-10-6 16:44 编辑
学姐介绍:
洛洛学姐,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初试330+,专业课110+,初试排名名次优异,在专业课的总结和学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
一、精神分析趋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参考书目:《综合能力》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是精神分析,从三个内容来阐述。
1、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弗洛伊德从人类的性与原欲本能,阐述人类心灵运作的理论→阿德勒自创“个人心理学”→荣格反对过强调“性”→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理论。大家简答了解就行。
2、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①意识为能随意想到的、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②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③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潜意识),解决问题就必须探寻潜意识的意义,方法是通过解释梦、口误和自由联想,在人无意识的表达中发现潜意识的意义,对造成病态的潜意识给予诠释,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于意识层次,大家要知道有意识部分、前意识部分和潜意识部分,尤其是弗洛伊德理论认为潜意识部分是最主要的,这部分内容要求大家掌握,因为它很久都没有考过了。
2)人格结构理论(20年简答题)
①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②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③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④超我是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
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简单来说本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快乐就行;自我就是现实,不能只遵循享乐,还要考虑其他社会现实;超我就是道德原则,更加的关注道德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保持平衡。
⑤三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面对问题,精神分析理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强化自我,使之更加独立于超我,扩展它的知觉领域,提高组织能力,使它能占有新的本我部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本我欲求,检查出不和谐的状态部分,使服务对象能够察觉到。
这部分内容大家了解熟悉就可以。
3)焦虑与防卫机制
①焦虑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等。
在我们备考过程中焦虑情绪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
②防卫机制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的和负向的。
防卫机制就是当面对焦虑的时候,会给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否认、替代、认同等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平衡。
4)性心理发展阶段
有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
口腔期依赖他人,比如说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吮吸,通过吮吸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五个阶段一直贯穿整个心理发展阶段。大家知道有这五个阶段就可以,要好好掌握一下。
3、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
①在治疗过程中坚持
个别化
原则。
因为每个人早期经验和心理发展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②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
签订治疗契约。
因为精神分析更多的是探寻服务对象潜意识的内容,即一些痛苦的回忆,因此在开始前要先和服务对象签订协议,让他有心理准备。
③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
环境
,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服务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④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
自由联想
。
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
倾听和理解
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
支持和接纳。
这些关键词这个要大家要记住。
2)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是服务对象痛苦经验的自我揭露过程,治疗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治疗情景
在治疗开始时,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
签订合约
。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
治疗情景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
自主性和个别性,
社工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服务对象。
②治疗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
良好的专业关系
,使其感受到
支持与安全
,这样才可能将痛苦经验讲述出来。
“同理”
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最主要特征,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3)治疗性对话: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过程
①自由联想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闪念,发现服务对象潜意识的内容,找出其中造成服务对象出现问题的部分,帮助服务对象修正造成问题的潜意识,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敏感。
②治疗性倾听
社工通过“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逐渐建立起服务对象内心世界的“工作模型”,并在每次会谈后修正模型。
③诠释过程
是指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其对服务对象心灵世界的了解。
包括四个技巧:
a、面质
——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b、澄清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
c、诠释
——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
d、整合
——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这部分内容在21年考到过论述题,如果再考可能考名词解释,一般不会再考简答题。所以大家以名词解释记忆就行。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演变和基本概念
里士满强调个案服务中关注个人的成长历史,双焦点(个人和环境)的治疗路径,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弗兰克·汉金斯提出心理社会概念→高登.汉密尔顿提出人在情景中的概念→弗洛伦斯.霍利进一步推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成熟。
该模式的演变和基本概念了解就可以。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观点
“人在情景中”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概念,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
个人
(心理)、
环境
(社会)以及
个人与环境
(心理社会)的相互影响。
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既要把握内在心理过程,又要看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交互、动态的关系。
环境具有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环境系统中每个因素对人的影响都不是单一得发挥作用,作用不能被忽视也不能被夸大。
外部
环境
对人的影响为具体现实和
社会心理现实
(如人际交往),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的
具体现实
(如衣食住行),即当前的生活状况是否能够支持他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同时要关注其对具体生活状况的看法和心理感受。
关于
个人
的人格系统,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①力量均衡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提出
力量均衡
的概念,指导社会工作者在观察服务对象时要考察其内心困扰与外部环境以什么方式达到力量均衡,力量均衡是指个人的人格系统内部以及人格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的状态。
社会工作者要调整力量均衡中的各种力量,创造有利于积极因素的环境,从而影响服务对象的发展方向;要注重发掘服务对象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发掘服务对象的能力,可以探索服务对象曾经做过哪些努力以对抗当前所面对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发现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服务对象看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提高服务对象的信心。
力量均衡是调动服务对象的潜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周围的环境为他们提供具体服务。
比如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被欺凌者可能不敢说,这是就需要我们进行干预,提高被欺凌者独立解决问题的信息。同时调动他身边的环境资源,例如老师、同学对他进行关爱等。
②信任关系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
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
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作出专业的评估;双方只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将服务对象对自身的了解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对象的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
这部分大家作为名词解释记忆就行,认知行为考过很多次,比较重要。
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①由来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
巴浦洛夫
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
阿德勒
强调认知的作用,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状态的形成→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从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贝克
提出认知治疗模式→
艾利斯
提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德莱顿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②基本观念
认知学派认为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人在情景中发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的行为不是一味因外在的赏罚而有所减弱或增强,也不是简单地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诱因的变化而不自觉地进行反应,情绪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人的行为都是情绪、认识和行动互动的结果。
2、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分为三个层面:
表层:自动的思维、
中层:条件性假设、
最深层面:图式或核心信念。
②
自动思维
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无意识的、迅速的、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③
图式
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式决定着人作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可以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可以预测事件的发展,具有可激发性,一但启动就会被执行。
比如一个人对社会勾勒出的图式是积极向上的,那他也比较乐观向上,具有激发性,做事情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
④
认知是治疗的焦点
,即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以达到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
这个观点大家要掌握,因为它很久没出现了,根据我们对真题的分析,一般原理最后两个大题会考理论这部分内容。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①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定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②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③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①确定评估重点
在于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评估到底是那一方面对服务对象造成影响。
②专业关系的建立
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专业关系是一种指导性的关系。
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和陪伴者
——澄清内在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自主觉察非理性的、错误的认知并改变,建立正确认知改正错误行为;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3)助人的步骤
①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②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③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④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⑤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部分
系统理论部分也比较重要,至今没怎么考过。
1、系统理论
1)系统理论的历史
1971年
贝塔朗菲
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赫恩
早期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
高德斯坦
提出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
平卡斯
和
米纳罕
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
2)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理论有四个主要概念
①结构
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环境
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
中观环境
是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等。
宏观环境
是指一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诸如语言、住宅等。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②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
输入
(资源、观念、方法技能等)、流程(资源、观念、方法技能在系统内部的整合运用的过程、
产出
(是指系统对外在环境的影响)、
反馈
(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
生存
(当系统获得所需资源足以支持具继续运作时,系统就维持生存)
或
终止
(当系统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时,系统就将终止)。
③行动
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作出的努力)。
④机能
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平衡和完整;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适,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
关于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大家要掌握一下。
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1)实务原则
①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助人过程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
提供有效的帮助
。
②评估问题的集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重点则在于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
。
③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
需求进行再评估。
④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
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
①专业关系的界定
在系统理论模式下,
专业关系
涉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服务对象和影响服务对象的所有相关系统。
②服务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的系统实现稳定与平衡,服务对象不仅能够调适自身系统,同时也能调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形成良好
互动
。
③专业人员的角色
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媒介者、治疗者、教育者、调解者;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行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计划者。
这些角色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每种角色大家记住一两个就行,不用每一个都记住。主要观点大家必须要掌握好,考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生态系统理论部分
这部分内容考名词解释的概率会大一些。生态系统论和系统理论差不多,但生态系统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环境。
1、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①生态系统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以及“人在情景中”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知识融入社会工作实务中→20世纪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提出生态模型。
②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
2)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和综合能力上的不太一样,但是和实务的知识点相似,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大家有时间有能力的可以两本书都掌握,如果时间来不及的话,就掌握其中一本就行,比如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实务上的就行。
①生命周期
是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由此,社会工作者运用“时间线”(出生-死亡)分析方法可以重现服务对象经历的集体历史事件,从中找出不同社会力量对个人生命发展阶段的影响。
比如社会机构中政策制度的改变,可能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改变。比如原来高龄老人没有养老金,还要向国家交税。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惠及高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保证基本生活。在这过程中,政策的变化对他们的发展就产生了影响和改变。
②人际关联
每个人都需要,而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连接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所发展出来的各种
互惠性
的照顾关系。对人际关联能力与状况的评估是认识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③胜任能力
指个人通过与环境的成功交流,进而发展与建立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具体而言,此种“能力”涵盖了从幼年与其所处环境系统成功互动的生活经验中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作决定的能力和自信,有动员环境资源及社会支持等的能力。
④角色
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系统下,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表现是一种互惠性期待的
社会层面
的角色,而不是个人的角色期待。社会层面的角色是个人内在历程和社会参与的桥梁,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⑤地位与栖息地
栖息地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生态地位反映个体所在的某种环境区域的特色,它对个人完成特定发展任务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而也帮助社会工作者形成个人、家庭或者群体与社区目前处境的发展历程。
⑥适应力
指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反应所达到的最佳调和度。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而适应不良指的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的状态。
⑦滋养性环境(重点,可能考名词解释)
指主体所在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和支持给主体(包括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的发展;相反,不友善(非滋养性环境)环境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此点揭示了社会工作实务需要为服务对象增能的必要性,即一方面要增强个人控制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为服务对象建构滋养性环境。
3)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
①系统观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利、责任及其可能的影响。
②要充分认识结构的重要性,情境(环境的好坏)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
③要采用积极视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比如留守儿童中可能会有打架斗殴的孩子,但通过深挖了解到他们非常孝顺家里老人,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学会在不利的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④要辨识行为模式,以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
⑤要重视过程,即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要看到服务对象的正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中去。
⑥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
(2)生态系统理论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比如单亲母亲在社会中可能会受到歧视,人们会认为是母亲的个人原因导致离异,但很多时候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
②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着手。强调个人和系统之间的交流关系。
③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
④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比如校园欺凌现象从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学校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说要从整体的生态系统出发。
这里再强调一下,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和应用大家要掌握,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出名词解释的可能性比较大。
最后,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规划好时间,好好复习,祝​学弟学妹们考研顺利,一战成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