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历年真题] 22年云南大学考研611/817民族学回忆版考研真题讲解!

0
回复
6335
查看
[复制链接]

1251

主题

1255

帖子

611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117
发表于 2022-2-28 14: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大考研 于 2022-2-28 14:31 编辑


学姐介绍:
瓦片学姐,云南大学民族学21级研究生,初试400+,复试排名前3,综合排名前三,专业课基础扎实,备考经验丰富,对专业课复习有良好的心得和独到的见解。

学姐认真负责,了解更多资讯记得联系我们哦~



一、611回忆版真题

题型分析:

1、分值
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简答(3题,每题20分,共60分)论述(2题,每题30分,共60分)

2、特点
真题重复率高,考察基础知识为主初试专业课很可能拉不开分,要重视复试



1、名词解释

①字数要求:250-300字;

②内容要求:总-分;总-分-总;

③卷面要求:总版面1面半,每题行数平均,不要相差太大。


真题一:万物有灵论【2015-名】
万物有灵是对灵魂和精灵的信仰,是相信各种精灵能够使物体有了生命的信仰。(相信由精神存在激活自然的信念)。

1871年,泰勒将万物有灵定义为“对灵魂的信仰”,并将其确定为最早的宗教/宗教的最初形式,所有宗教的基础。该理论产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尝试解释两个生命之谜:一是什么引起出神、梦、疾病和死亡,是什么构成了生与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二是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是怎么回事?

原始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某种灵魂,它可以暂时地或永久地离开人体,如果是短暂地离开会造成梦境、疾病等,如果是永久地离开会造成人的死亡。

原始人一开始崇拜的是人的灵魂,后来延伸到动植物以及高山、河流等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



2、简答题
字数要求:800-1000字;

内容要求:总-分;总-分-总;

卷面要求:一题占总版面1面左右,分段且小标题清楚。


真题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是新进化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分别由怀特和斯图尔德提出。

①普遍进化论:亦称为普同进化论
美国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怀特所持的学术观点。怀特把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全体人类集合经验的普遍文化。

他认为,由社会、技术和意识形态构成的人类文化是一个自我产生、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独立体系,具有自身的进化规律,将这种文化现象归为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各个方面来解释是不科学的。

这种进化论明显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与普同性。



②多线进化论
新进化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图尔德所持的学术观点。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就造就了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斯图尔德多线进化论的观点为他后来建立的文化生态学奠定了基础。



关于二者异同的评述相同之处:
上述两种理论都在追求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进化轨迹,这是与文化相对论的最大区别。

差别:
普遍进化论认为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仅有阶段的差别;多线进化论者不甚认同前者的理论假设——即“人的本性和生活环境普遍相似”,如斯图尔德重视生态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



3、论述题

字数要求:2000-3000字;

内容要求:思路发散;多角度多层次;总-分;总-分-总;

卷面要求:分段且小标题清楚


真题一:民族学中国化的实践【2010-论】
1、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
①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陆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

②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民族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转移到西部地区。他们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要的调查点,出版了大量关于各民族情况的介绍和调查报告。



2、拓展民族学应用的新途径
建国初期,我国民族学家发挥民族学在应用方面的作用,积极参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主建政、中央访问团、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

① 民族民主建政
为了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上层,配合民族民主建政,也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7月起)派出一批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工作。



② 民族识别
自1953年起,我国民族学工作者开始了民族识别调查工作。民族识别是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确认我国有哪些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是为了我国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我国目前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历来被公认的以外,有40多个民族是在经过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后才明确成分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了顺利推行和落实。



③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1956-1958年所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参加的另一项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明确了解放前各少数民族社会的性质,即这次调查实际上是第一次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的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平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为每个少数民族编写了简史、简志。研究者们通过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结合考古学和历史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补充,为各少数民族编写了简史和地方志,反映了解放前夕各民族社会的面貌和解放后的变化。



3、 着力学科规范建设
我国民族学家在上述两方面的实践同时,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国外学科理论的翻译介绍、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民族学文物的搜集等学科建设工作。

①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曾开设人类学讲座;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在社会科学研究所中设民族学组,后又成立人类学组。

② 30至40年代赴欧美留学回国从事人类学工作的第二代学者比以前增多了,组成了一个基本的队伍,建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培养了人才,使人类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③ 中国民族学家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对少数民族和汉族社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调查报告。

著名的如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费孝通《江村经济》和林耀华《金翼》等。综论性著作中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最大。

④ 1980年,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正式宣布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同年,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学会的成立,为全面推动民族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起了促进作用。

⑤ 80年代后期,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先后设置了民族学专业。



二、817回忆版真题

题型分析:

1、分值
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简答(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论述(2题,每小题45分,共90分)。

2、特点
真题重复率高,考察基础知识为主。初试专业课很可能拉不开分,要重视复试。



1、名词解释

字数要求:250-300字

内容要求:总-分;总-分-总

卷面要求:总版面1面半,每题行数平均,不要相差太大

真题一:《格萨尔王传》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六七十部,150多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叙述格萨尔王为了拯救人类,下凡投胎于贫苦牧民家中,长大后赛马获胜称王,称王后东征西伐、降服妖魔,最后升天。

《格萨尔王传》塑造了格萨尔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它与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一起,被誉为我国民族文学领域的“三大史诗”。



2、简答题
字数要求:800-1000字。

内容要求:史实清楚;总-分;总-分-总。

卷面要求:一题占总版面1面左右,分段且小标题清楚


真题一: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
南诏是唐朝西边的一个强大势力,对唐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又是在唐朝的扶持之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南诏之间有着极为微妙的关系,相互间恩怨和战。综观唐诏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5个时期:



①南诏统一前的和好时期(从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至第三代王皮罗阁时)
南诏利用它离吐蕃较远,不受吐蕃势力直接威胁的有利条件,依靠唐朝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时期。

在此期间,双方的友好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南诏不断派遣使臣向唐朝朝贡,与唐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还开始学习唐朝的文化,为唐诏友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前期(南诏统一六诏至750年唐天宝九年止)
尽管双方目的各异,而友好却对双方均有利,因而使唐、南诏友好关系达到了第一次高潮,是唐朝、南诏互相借用对方力量的时期。

在此时期,唐朝要借用南诏的力量对付吐蕃南下的势力,而南诏又要借用唐朝的支持和帮助以达到消灭五诏,扩大自己独霸洱海地区的目的,因此南诏依靠唐朝的支持,达到了统一六诏的目的,而唐朝因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使吐蕃势力不敢南下,达到了遏制吐蕃的目的。



③背唐附蕃的矛盾冲突时期(唐天宝战争至780年唐建中元年)
此时期南诏要扩张自己的势力但又受到唐朝的控制。一方面是南诏要摆脱唐朝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唐朝要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双方发生矛盾而引发战争,结果是南诏脱离唐朝控制而归附吐蕃。

唐诏关系恶化以后,南诏王阁罗凤一方面协助吐蕃攻占唐朝边境的一些地方,掠夺许多人口、牲畜和财物,充实了南诏的国力;另一方面阁罗凤又集中力量从事统一云南的活动,结果整个云南之地被南诏统一。



④ 重新和好时期(780年至828年唐大和二年)
唐诏关系由恶化向和好转化。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即位为南诏王。此时期南诏无法忍受吐蕃的统治,因此异牟寻积极寻求重新与唐和好的途径。

在唐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帮助下,终于在794年脱离吐蕃,从而结束了唐、南诏之年50年之久的矛盾冲突,将唐、南诏友好关系推向第二次高潮。



⑤ 唐诏和战并举时期(829年唐大和三年到南诏灭亡)
唐诏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处于一种时和时战的局面。到885年(唐光启元年)以后,南诏已是一蹶不振,而唐朝内地也是农民起义不断暴发,唐诏关系也就在各自的覆灭中结束。

唐诏之间除政治上的关系外,经济、文化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官方是通过双方使臣的朝贡和回赐进行的,南诏将自己生产品中最珍贵的铎鞘、浪剑、越赕马等向唐朝入贡;唐朝则用金、银、锦、缎等物品回赐。



3、论述题

字数要求:2000-3000字。

内容要求:思路发散;多角度多层次;总-分;总-分-总。

卷面要求:分段且小标题清楚。


真题一:改土归流的过程及意义



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
①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陆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

②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民族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转移到西部地区。他们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要的调查点,出版了大量关于各民族情况的介绍和调查报告。

改土归流即废除少数民族的世袭土官,改由中央封建王朝直接委派的定期轮换的流官,实行完全与内地一样的统治。

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 6 省,所涉及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1、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
土司制度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明末清初,土司制度的腐败性和落后性不断暴露出来。

由于各地土司世有其地、其民、其政,在各自辖区内成为称霸一方的统治者。长期自恃雄长,生活骄奢,对辖区内人民在政治上残酷压迫,经济上残酷掠夺,严重阻碍各民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违抗朝命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中央王朝对南方各民族统治的稳定,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政区划完整统一的阻碍。


2、改土归流的条件
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改土归流的条件日趋成熟。

① 经济基础的改变
明清以降,土司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封建领主制经济发生变化,土司在本民族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封建地主经济在土司地区应运而生,迅速改变土司地区的经济基础,必然引起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使改图归流能顺利进行。

② 中央王朝的强大
中央王朝有强大的势力,政治稳定、武力雄厚,能对付那些敢于反抗的土司土官,使改土归流能顺利进行。

3、 改土归流的经过
改土归流从明朝中后期就开始了,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活动在清朝前期。清朝制定了详细的改土归流原则和计划,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的改土归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从清初到雍正三年(1725 年)。利用当地土司反抗的机会进行改土归流,规模较小。

②高潮阶段:从雍正四年(1726 年)到九年(1731 年)。1726 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向中央提出全面的改土归流计划,改土归流进入高潮阶段,到 1731 年改土归流高潮结束,基本上完成了清朝的预期计划。

③末期阶段:从雍正十一年(1733 年)经乾隆时期,最后到清朝末年的宣统年间。这一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尚未改流的土司继续改流,直到 1910 川督赵尔丰对巴塘、甘孜等地土司改流,才基本结束。

4、改土归流的意义

① 进步性
政治上废除了土司的世袭统治,经济上取消了封建领主制的剥削,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一大变革。革除了土司地区的一些旧制陋规,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 局限性
清朝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不可避免的要打上时代烙印,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改土归流往往伴随着武力征服,其过程暴露清王朝政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性质。且仅用流官代替土官,仍然未能使各族人民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考研校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9699607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

运营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宁生活广场C座

Copyright   ©2010-2022  考研校  Powered by©Discuz!  
京ICP备180340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