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接触到考研,大家都会听到考研大小年,奇偶年等,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年数学会很难,小年会相对简单等,每年准备考研时因为大小年也会特别给自己增加些压力。 那究竟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晓这个秘密吧! 考研“大小年”是什么?每一年的国家线、院校线、报录比和出题的难度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从这些变化入手就能总结得出了 关于大小年的规律。 大年: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也随之变高。 小年:与“大年”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分数线降低。 另外,也存在 院校“大小年”的说法。意思是,每所高校每年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录取分数线也会高低不同。 大年小年往往隔一两年交替出现。 这也很好理解,同学们都有趋利避害之心,今年录取分数太高,第二年就会有很多人望而却步,自然报名人数就下降了。 若今年录取分数太低,自然第二年就很多同学一拥而上,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院校大小年也会受到考试难度的影响。虽然英语每年都有同学出来喊难,但根据专业老师评测,近几年的英语难度并无太大差别。政治更是相对平稳。 当然,大年小年也不能仅仅只看录取分数,毕竟录取分数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专业课大多是由学校自主命题,所以 在题目难度的调整上也就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比如,当题目相对比较容易,考生得高分自然也不难,这就会导致录取线也高居不下。 此时,会有大量考生因分高望而却步不敢报考,院校就可能会适当加大题目难度或者压分阅卷,以此筛选学生并且降低录取分数线。 看起来降分了,就可以吸引到更多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勇敢报名。 实际上,有时降分只是表象。 如果是评分标准更严格或者题目难度增大导致降分,意味着考生要学的更深才能成功上岸。 这些变化反映到数字上,就能观察出大小年的“规律”了,所以, 迷信大小年是没用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建议大家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一定要 多参考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和报录比情况,并且 将分数线变化和真题难度变化进行对比。 23考研是“大年”还是“小年”?尽管按照大小年的规律,23考研应该是小年,意味着上岸难度就小了些,但是近年考研人数太多,只能说相对大年容易一些! 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考试,相信你也发现, 每次考试无论题目难易、分数高低,保持在前几名的始终是那几个人。 考研也是如此,题难大家都难,题简单大家都简单。我们总说考高分,实质也是 为了能用更高的分数在竞争者中排在前列。 何况23考研的我们还面临着经济下行、疫情阴云仍在的压力。大批原本准本出国留学的学生、在职人员都会加入考研大军。 我们不能只盯着分数线看,而忽略了真正决定我们是否上岸的东西—— 实力! 把知识学通透、学扎实,才能在考研的战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最后,愿每位考研党都不能考研顺利,马到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