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衷 如果真的要追溯考研的念头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话,是四年前,进入大学之前。高考心有不甘,不能用“没考好”三个字概括,是自己的侥幸心里造成的结果,够不上理想的大学,没有任何想法,几乎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父母。事实证明本科学校确实不太对自己的胃口,但遗憾的不是曾经的侥幸而是没有自己做选择,所以坚定考研最大理由是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选择一次。
院校及专业的选择 这一个我想最重要的是看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上一个研究生,那么稳妥最重要。而于我,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的奋不顾身。所以抛却其他所有东西,只是单纯问自己想去哪里。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南方的人,一直对北方比较向往,特别是北方的秋天和冬天,加上对一些历史底蕴厚重的地方感兴趣,所以选了北京。而具体哪所大学,自己选择时有一个标准,一定要是高考够不着的,不然会觉得很亏,这也应该是很多人的想法吧。 最后就看了三个大学,北大、人大和清华。清华和人大也只是象征性的看看,主要关注的还是北大。其实自己纠结了很久,明白北大意味着什么,也会害怕,只是最后决定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所以确定考北大。现在仍旧记得下定决心那一刻心脏跳动的声音,是不安与紧张也是激动与兴奋。不太敢跟别人说,甚至告诉父母也花费了不小的勇气,害怕别人问自己考哪里,不想故意隐瞒,却又难以说出口。
专业的选择 好像没有想太多,选择比较随意。也曾想过考历史这一类,不过大三上都已经结束了,不敢跨太远,特别这种人文科学,没有积淀是不行的。所以就在经管里面找,北大的经管学部下面分了四个院系,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人口研究所,国发没兴趣,经院专业没感觉,光华有点虚,所以最终选择了人口所。一开始打算考人资环,但是后来发现往年招的都是保送的,最后就直接换成了人口学。 后来也有了解过其他同学选专业时的考虑,自己算是异类了吧。也没想太多,对北大人口所、人口学也没有做过多的了解,选了就选了,没有考虑过未来。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人生原本就想不了那么清楚,我们自己想要的并不一定真的是自己想要的,而你也不一定了解自己,所以确实要自己选择,但也相信机缘。不过人口学虽然不了解,但在之前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德鲁克的著作时也或多或少听说过人口这个基本变量的重要性,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备考 真正开始复习是在大三下期末考试之后,大概七月五号吧,距离考研一百七十天左右。这个时间不算早了,我也不清楚在大三寒假就确定考北大的自己哪里来的自信这个时候才开始复习。大三下上课、实习,还考了一下雅思。到正式开始前,过了一遍数学书,看了几个经验贴,对之后的时间大致做了一个规划。而且那时候在考完试第二天就开始泡图书馆复习的自己,有那份觉悟还得归功于看到的一个老师的视频,让自己深刻明白了考研的残酷、时间的紧张。于是从那天到考试的前一天,泡在图书馆从早到晚,每天至少十二个小时。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得后悔,如果重来一次,也许会在七月之前多做一些准备,但是真正开始的时间估计也差不多。因为自己知道一旦开始就会全力以赴,战线拉太长不适合自己,没有办法从头到尾一直保持斗志,而且我喜欢熬夜,夜晚脑子比较清楚,十点半图书馆闭关,回到宿舍洗漱之后,还会看书到差不多一点,特别是十二点熄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看数学的好时间,当然这只是个人偏好。所以想说:可以参考别人的复习进度,但按照自己的习惯安排最重要。没有哪种方式是最好的、最有用的,找到你自己的就好。
具体科目 数学三(134):在七月之前看了一遍课本,但是感觉没有必要。直接选定一个老师跟着它从基础班开始慢慢来就好。因为换了手机,原先写的攻略只剩下一张图了
政治(67):这个分数还是比较出乎自己意料的,虽然高中是理科生,但没过七十自己还是觉得有点少。但在靠同专业的人里面自己的分不算低,上70的也不多,不过应该应证了北京地区会压分吧。选择题里面单选还好,多选因为不敢选那么多全选的而错了几个,至于大题,自己除了多背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所以建议考北京地区的同学,政治可以相对少放一点时间,当然本身政治好除外,其他像我这样的同学,就不要把政治当成拉分的科目了,不过也不是说不管他,至少还是要考一个七十左右的分。 复习的话,建议前期就是跟着徐涛老师,涛哥的课讲的很好,自己刷选择题的过程,多做区分,特别是易错的和易混淆的,后面的话,肖秀荣就不用我说了,肖四、肖八。肖四大题全背,肖八熟悉,涛哥的小黄书也可以做参考,如果有精力的话。
英语一(73):自己的英语一直都不算好,而且可以说从来没有认真学过英语。时态至今都搞不清楚,而且对英语有一种恐惧,感觉自己学不好。在大三下去考雅思就是为了逼自己去面对,特别雅思有口语,可以逼自己开口说。也许这个去考雅思的理由让别人感觉很奇怪,但事实证明还是有效果,至少从雅思之后的自己,不再恐惧英语,而且对后来复试的英语部分也有一定的帮助。英语一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文章基本可以看懂,但是到做题就一塌糊糊了。暑假刚开始是每天下午做两篇阅读,然后自己翻译全文,再改,弄清楚自己做错的原因,然后积累单词,推荐一款软件Anki,把错词输进去然后每天看一定的数量。虽然前期输入比较耗时间,但后期用起来很方便。自己没有买词汇书,就是用APP背单词, 至于阅读,主要是要明白出题人的逻辑,这个需要自己去训练。反复刷真题,到后来可能文章题目都有印象了,但是若是在这个时候自己还出现了错误就要去弄清楚原因了。每天可以跟何凯文公众号的每日一句,然后长难句还有作文都可以跟KK。还要提醒大家新题型,自己没上八十就是新题型太惨,考场上脑子有点蒙。每一种题型要找到对于你自己来说最容易的解题方式,这个部分我一开始还好,可是后来在段落排序题上出了问题,尝试过看不同老师的课,但是还是没有找到方法,最后就在这里摔了。
专业课(117):这个部分是自己对自己要求最低的,之前的想法是一定要过一百。因为北大的专业课,没有出题范围,没有参考书目,什么都没有。而自己除了查到一些书之外,只找到一个专门卖资料的学姐,事实证明她的资料比较准但不完全准。暑假前找好了书,然后一本本开始看,按照分类在不同书上找到同类的部分手抄下来,最后是差不多写了一本汇集所有书的我认为重点的东西,到后来就是看这一本了。然后也将买到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后来就是看这些,然后根据拿到了的真题对一些概念做区分,有意识地背概念。然后因为有论述部分,关注有关人口方面的新闻、政策,还看了北大那边老师的一些论文,由北大那边出版的一个人口学相关杂志。
专业课还有一部分是社会统计学,这个就是主要看一本找到的据说是的参考书,对于一些不懂的再找其他统计类的书查阅,然后做一些题。算是在各种方面费了很多功夫。可是在后来出成绩之后才发现自己是所有进复试的人里面专业课分最低的,最高的有140。我主要是社会统计学的部分做的不太好,而我后来才知道从我认准那本参考书的时候就已经走偏了,这部分根本不用那么麻烦,是有题库的,只是我不知道。因为自己是一战又没有认识考上了的师兄师姐,而我也是唯一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在这里深刻体会到考研也是一场信息战,第一手资料很重要。 复试经历:初试成绩391跟别人并列第四,出成绩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明明没有哪一科考很高,总分好像还行。因为最初弄错了录取人数,以为自己可能希望没多大,都不太想准备复试,但是还是多多少少看了看专业课,准备了英语。事实证明提前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北大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复试时间和地点,而接到通知之后你的时间全部被准备材料给占满,自己写研究计划写到崩溃,到考试前两天才有时间复习。就这样去面试了,八进四,不抱希望去的,所以考前情绪还可以,当然面试过程一开始还是会紧张,但后来也不记得了。面试的时候先抽题,抽两次从中选一个,可以提前准备大概十五分钟。
进去之后,有一个老师会引导,先是自我介绍,说一下研究计划,然后回答选择的抽到的题目,之后老师们就开始提问了。当时是在一个小会议室里面,椭圆形的桌子两边都坐满了老师,至少有十个,不太抱希望的自己看到这个场面感觉有点害怕。面试最后是英文问题,用英语答。回答完的时候,问问题的老师说了一句good,正是因为这个考完的自己以为可以期待一下,结果失望了。幸运的是人口所的社工专业今年没招满,可以调剂,于是交了调剂申请,又去了一次面试,第二次明明基本稳了,可却比第一次还紧张,因为觉得要是失败的话对自己会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还好顺利通过了。 后来收到调剂成功的邮件之后,回想起这一路的经历,更多的是感慨。佩服自己选择的勇气,考北大真的很需要勇气。也曾因为一些亲近的人的不认可而伤心,但这一路也撑过来了。凭借着一己之力和一腔孤勇,真的做到了。虽然专业不同,可至少目的地一样。感谢好朋友的支持和认可,感谢老师的鼓励与关心,感谢自己,谢谢你的坚持,你看那些看似很难做到的事情,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
一点建议 规划好时间。大的上面每一个阶段要做到什么要明确,至于每一天的任务根据前一天复习的进度和大体的方向而定,不必要每天规定自己一定要刷多少页,这样很可能会因做不完而泄气,毕竟每一章难易程度不同,其实只要在自己规划的时间内完成了,每天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可以的。 研友。这个方面我觉得看个人。我喜欢一个人复习,甚至不喜欢身边有人每天问自己的进度,觉得大家都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所以从头至尾都是一个人,虽然也有室友考研,但我们俩交流也不多。但如果觉得需要别人一起坚持、相互监督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志趣相投,比较靠谱,不然也不太好。但我还是觉得能够自己坚持最重要,也许高中的时候考试没考好还会觉得对不起爸妈,可现在更多的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情,人生是自己的,对自己负责最重要。
我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所以选择一个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暑假留在学校,关掉了朋友圈,复习期间和别人也没什么接触,包括室友话都很少。如果做不到不受他人影响,那就给自己制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考研期间心态起伏很多,在真正开始复习之前,还莫名自信感觉可以考上,而后来一整天可能要绝望很多次,到最后变成坚持到考试结束就好了。所以想说不管出现了何种心情都是正常的,大家都一样,区别可能只是一些人发泄了出来,而一些人默默咽下。
结语 考完试之后看到了一句话自己很喜欢: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成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有梦就去追吧,不问结果、不管缘由,只为那颗在尚可以不为生活妥协的年纪里仍旧炽热的心以及那份尚存的奋不顾身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