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课程信息] 【考研强化班】22年云南大学611/817民族学高分学姐强化班开讲,课程规划、课程内容...

0
回复
6473
查看
[复制链接]

1251

主题

1255

帖子

611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117
发表于 2021-9-3 1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姐介绍:

Kat学姐,双非本科跨考一战上岸云大,21初试390+,专业课成绩250+,初试排名前五。




一、强化课程“三步走”
第一步  强化课课程规划介绍

规划一:按照已经给的规划。(即按照大纲章节,依次展开章节线索和重点知识、真题范例)

规划二:按照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个题型依次开展。

本来为大家准备了两个规划,但我问了一起考上的同学,他们的复习规划更多是先学习章节线索,再进行具体的题型背诵。大家都有红宝书,红宝书中包含了题型归纳,大家将这部分内容规划好进行背诵就行。




第二步  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

1、基本概念(2017民族识别)民族识别的基本概念在2017年的时候考了一道名词解释;

2、民族识别相关内容(2015过程及意义、2019论及意义、2020标准)

民族识别相关内容在2015年考了民族识别的过程和意义,2019年考了论述题:论民族识别及其意义,2020年民族识别的判断标准,考察要细一些;

3、民族遗留问题(2016克木人)

民族遗留问题在2016年考了一个克木人。




第三步  中华民族

1、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2013简答:“大一统思想”的形成、2017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特征论述、2019华夏族形成意义)

17年考得比较直接,考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特征论述。13年考察的就是围绕形成过程中的某个点展开的,考察“大一统思想”的形成;19年考察了华夏族形成意义,基础课的时候都和大家说过。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13简答:主要内容、2021)

13年考了简答题,而且去年也考了,但不能保证今年不考,因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目前依旧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大家不可掉以轻心。

3、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演变(2014经济特征)

14年考察了中华民族内部多元体系的经济特征。

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组成分析

这部分知识点没有在比较宏观的角度考过。但它内部的组成部分。比如政治、经济部分在其他章节当中有涉及到。




二、课程规划
第一课时:民族的整体概念

第一步  强化课课程规划介绍

第二步  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

1、基本概念

2、民族识别工作过程

3、民族遗留问题

第三步  中华民族

1、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演变

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组成分析




第二课时:东北+北方

第一编 东北诸民族

第二编 北方诸民族、匈奴历史与文化、蒙古历史与文化




第三课时:

第三编 西北民族

第四编 西藏地区




第四课时:西南地区









第五课时:中东南+汉族

第六课时:19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

1、文化进化论

2、传播学派

3、历史特殊论学派

4、文化与人格

5、法国社会学年刊派6、功能主义




第七课时: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

1、结构主义

2、新进化论

3、新心理人类学

4、文化相对论




第八课时

1、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2、民族学中国化

第九课时:人类学定义、文化

1、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3、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4、文化与人格

5、文化的变迁




第十课时:社会运转与群体生活

1、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2、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3、群体与社会

4、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十一课时:宗教、后现代

1、宗教研究

2、艺术

3、实践理论

4、后现代理论

5、社会性别理论




第十二课时:人类学当代应用

1、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2、人类学的应用

3、研究方法

4、民族志写作




第十三课时:课程总结

1、知识点补充

2、复习方法建议

3、答疑

三、民族识别
1、基本概念

1)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语言、地域、经济以及心理这四个要素是民族识别判断依据的主要特征,虽然是斯大林提出的,但这个定义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认知。所以大家要记住。

2)民族学

以民族及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规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及相互关系;比较各民族文化的异同 ,分析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探索人类文化起源、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广义的人类学者常把民族学看作人类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狭义的人类学者把民族学看作与人类学并立的学科。在民族学理论的文化人类学那章,在美国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是人类学四大分支学科之一,这是一个广义的学科归属。而狭义的人类学者是认为民族学和人类学是并立的,并不从属于人类学,它的研究领域是完全不同的。

3)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居住的各民族群体进行确定归类的一项工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由于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中国究竟有几个少数民族谁都无法定论。

所谓的民族识别,就是通过全面的人口普查,弄清中国有哪些待识别的民族群体, 是否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民族识别是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提出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4)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简称民族调查,是对民族识别的辅助,是1956~1964年,由毛泽东倡议,彭真负责,在中国历史上第1次有组织,有计划,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进行全部的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少数民族的《简史》,为我国少数民族名称确认和民族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参与人员,有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等。




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流程:

①准备:选择调查点:熟悉调查点情况,撰写提纲,理论准备。要选择有特色地区(民族特色)、有代表性地区、选择特殊关系地区(边境)、前人调查过的地区;

②开始阶段,乡镇机关报告等;

③调查阶段,伦理与原则等。




2、民族识别的基本内容

1)背景

①时代巨创、百废待兴、民族受压迫,大小宗支;

②社会建设需要(民族区域政策、民族平等、人民当家作主);

③学术的混乱。

2)复杂性

民族支系多、分布杂(大杂剧、小聚居)、历史久以及经济不平衡性。

3)依据:民族特征(客观依据:语言、地域、经济、心理)+民族意愿(名从主人、宣传教育)

这四个判断依据在民族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地域在成立之初,他们要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民族是相对重要的,但是在民族形成了之后,地域因素就逐渐降低了。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可以是不同民族,比如有些民族和汉族混居,时间一长也使用汉语,但是有一些相对隔离,保存得比较好的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是本民族语言,但是他们依旧是属于同一民族。

共同经济生活在形成之初也是相对重要的,它也是民族社会历史考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某些民族的分布地域相对分散、隔绝,所以经济并不是唯一的考察因素。例如凉山彝族。

心理主要是对于民族表现的共同文化进行研究。比如有的民族为了强化共同的民族心理,会举行宗教仪式或组织全民性的的活动。共同心理的民族识别要求必须要是全面性的,单一部落的民族精神现象不能把它归纳为整个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现象。必须要代表这一族所有人的心理追求,才能够作为这个民族的特征去判定。

民族意愿就是名从主人、宣传教育。主要是尊重当时社会政治建设,就是民族平等,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权利。名从主人这一点是需要宣传教育的,有一些经济教育比较落后的地方,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个民族,有些甚至没听说过自己的民族。

他们一直接受的是本土教育,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教育或学科教育的话。他们不知道自己归属于哪个民族,所以需要宣传教育,让他们对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才能够尊重他们的意愿。

4)进程

发端(1949-1954,38)—高潮(—1963,15,云南、仡佬族)—受干扰(文革、珞巴族)—恢复

①发端阶段(38)

这个阶段民族识别刚刚开始,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民族识别已经开展结束。在这个阶段定义了38个少数民族,这一时期的民族识别主要是贯彻当时民族平等的概念。

②高潮阶段(15)

高潮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云南民族支系的认定,因为当时民族识别的任务发布之后,云南省自报的少数民族就有200多个,但这200多个很多是相同的民族的不同支系。所以这个时期对云南民族支系认定时间久一点。最后认定了15个少数民族,比较突出的是仡佬族。

③受干扰阶段

文革阶段对学术的干扰,不必过多解释。因为不只是民族学,其他学科在文革阶段也都受到了干扰。但是文革阶段也完成了对珞巴族的民族识别,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成绩。

④恢复阶段

恢复阶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是在11届三中全会1978年之后才开始恢复民族识别这项工程。恢复阶段主要是一些民族支系、民族成份的恢复和更改。

5)成就与贡献、意义

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现实、政治意义;国际

成就、贡献和意义联合起来,是因为它们其实是共通的。比如民族识别的成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现实意义是利于社会建设,政治意义就是促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大家在答题的时候可以联系起来。还有一个相对独特的国际意义,就是民族识别不只是我们国家需要开展的项目,其他国家也需要开展,而中国相对庞大的民族识别的项目经历,可以给其他国家一定的借鉴。

②理论体系建设,民族学科与中特民族理论

它的成就和贡献是建设了中国民族识别的理论体系。它的意义是促进了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学科的规划,促进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建设。

③田野调查

成就和贡献就是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意义是促进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项目经历,促进了田野调查的大量经验积累。

④学科合作

学科合作是整个中国民族学的特征,就是促进民族学科的合作建设。

6)类型

①民族支系的认定与归并(云南自报 200 个族体、贵州、广西)

②属于汉族族属的识别(贵州“穿青人”云南“蔗园人”)

③ 关于民族名称的确定和更改(卡瓦—佤族、僮—壮、毛难—毛南、归化族—俄罗斯族等)

④民族成分的恢复与更改(满族、土家族)满族是因为清王朝覆灭,在社会上相对会受到一些歧视和打压,而土家族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土家族。

当时是一个土家族人被认定为苗族,他作为苗族代表去参加全国协会,认识到自身与苗族是有区别的,提出来自身民族支系和苗族的区分,后期就恢复了土家族的单一的民族归属。

⑤虽经识别,但族属仍难以确定(海南苗族、新疆图瓦人、西藏夏尔巴人—藏、云南克木人、疍 (dan) 民)

7)遗留问题

①西藏僜( deng )人

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分布于西藏察隅河及其上游,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自称“达让” 和“格曼”,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与 云南独龙语、景颇语接近,很多人懂藏语。他们不信喇嘛教,信仰万物有灵,过去不与 藏人通婚。

建国前停留于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内部 实物交换,形成父系血缘亲属集团,实行一夫一妻制。有人认为今西藏地区讲接近 独龙语、景颇语的民族集团可能是从云南迁入的,他们究竟是单一民族还是某一民 族的一部分,有待研究。

②白马藏人

又称“白马人”,平武藏人,自称“达布”,大多分布于四川平武、九寨 沟等,白马乡是其最大聚居区,建国初被定名为藏族,但他们不满于自己被定为 藏族。据史料和现实调查, 他们既不同于阿坝的藏族,又有别于茂汶的羌族。

语言与 藏语之间的差别超过藏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别,在语法结构上与羌语和普米语相近,崇拜 多神。有些学者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但究竟是什么民族尚属存疑问题,有 待研究, 目前维持现状。

③克木人

又称“岔满人”(贬义),自称“克木”。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 腊县境内,是南亚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国外克木人主要分布在泰国东北部、越南西 北部等地。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他们自认为是一 个古老的民族,有克木、汉、傣等族同处于一个大葫芦的神话传说。姓名实行双轨制,女随 母姓,男随父姓,族外婚制。多居住于丛林坡地,种植稻、玉米等、以狩猎、采集做辅助。当地傣、哈尼、布朗视他们为一个少数民族,但克木人的族属问题有待研究。

④莽人

指云南金平县居住的最后一个中国原始部落。莽人一直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带 有神秘色彩的族群,迄今还不过百户人家,人口仅几百余人,直到 2009 年4 月, 才被归族为布朗族,但保留莽人的称谓。⑤疍民也称疍家,疍户。

均含贬义,疍始见于晋代,疍民汉化程度深且时间久, 语言、风俗已经丧失,历史上信仰鬼神,以蛇为崇拜,现今疍民民族认同感 和民族意识淡薄,因此没必要单一。遗留问题去死记硬背就行,不要瞧不起死记硬背,人文学科有六成的努力是需要花在死记硬背上的,不管你有多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详细的知识点内容、概念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四“中华民族”整体概念
1、历史概述

新石器——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明清

①新石器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是夏文化的前身。黄河下游的彩陶文化,商文化的前身。还有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②三皇五帝

传说阶段主要是五大集团,华夏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黄河中下游传承商文化的东夷集团、南蛮集团、西北地区的羌戎集团,中东南地区的百越集团。

③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就是夏族、商族、周族,这一阶段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

④春秋战国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形成的重要时期。四方蛮夷戎狄和中原华夏民族进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统一体的确定,民族共同体以地域形式,或者说以共同的文化传承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四个部分可归纳为先秦时期,相对比较古早一些,大家记主要是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期,相对比较重要一点。

⑤秦汉

秦汉时期比较突出的少数民族就是北方的匈奴族游牧政权,从蒙恬北筑长城,再到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他们都是北击匈奴比较好的记忆点。

秦朝后期还有百越支系,讲中东南地区的时候,秦始皇派了很多人到中东南地区,有一部分就是南越,南越国的建立完全基于秦始皇派过去的人。

秦朝灭亡后成立了南越国,到汉朝时期也形成了相应的影响,所以汉武帝就把南越国灭掉了。之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都是在汉朝的统治之下,西域诸侯和汉朝的联系相对密切。

⑥三国时期

曹魏主要统治北方地区,标志事件是曹操亲自率兵灭了东北地区的乌桓。蜀汉主要统治的是南中地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统治考了很多次,刘汉王朝对于南中地区的统治相对较久。孙吴主要是百越地区,当时的台湾都在孙吴的统治之下。

⑦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鲜卑族建立的魏朝和刘宋的对抗。还有北方的柔然与北魏等。

⑧隋唐时期

隋唐阶段是突厥的覆灭过程。隋朝后期是吐蕃和南诏的兴起。

⑨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有后唐、后晋、后汉等。

⑩宋辽金夏

就北宋、南宋,和北宋、南宋相始终的是契丹建立的辽朝政权,女真建立的金朝政权,党项建立的夏政权等。当时中原王朝处于混战时期,宋朝时福建临海地区,因为和少数民族的抗战,战乱频繁,沿海地区的民族就迁到了台湾地区。

⑪元明清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权,伴随整个元明清的是吐蕃政权,吐蕃政权覆灭后所遗留的藏族,他们佛教的发展历史对于藏族的统治政策是整个元明清都需要进行学习的。

明朝除了学习藏族的政策,还要学习对于蒙古族的政策,因为元朝虽然负面的,但是蒙古族是相对比较强大,所以对蒙古族的政策也很重要。清朝也是对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政策相对重要一些,主要是学习女真族到满族的兴起过程,以及大清的统一。这是整个历史概述。




2、政策

①民族歧视与压迫

历史上我们可以说是中原政权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态度,或者说中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看法。最开始的中原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的力量,认为他们是异族,去歧视、打压少数民族。

②军事镇压与招抚相结合

后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力量之后,开始军事镇压和招抚相结合的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和亲制度,还有都护制。就是西汉对西域诸侯一个软硬兼施制度,还有后期讲的土司制度等等都是以军事镇压和招抚相结合的态度去对待少数民族力量。

③孙中山五族共和

这是相对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当时人数相对较多的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五族共和,支持民族平等。

④国族大小宗支

后来蒋介石提出了国族大小宗支,国族是汉族,认为汉族才是正体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只是汉族的大小宗支,这是一个相对歧视压迫的政策。

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为宗旨的民族政策




3、“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中华民族涵盖了中国各兄弟民族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保持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和华侨整体的民族认同。

它有三种含义:

①它是中华各民族的统称,体现和表达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长远的、根本的、利害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一致利益;

②它表明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国人,都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③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历史使命。

就中国的民族结构而言,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是中国各民族最高层次的民族认同,而中华民族所包含的56个民族则是中国国内的基本民族单位,它们又各自有自己的民族认同,这种多层次的民族结构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是中国各民族最高层次的民族认同,而中华民族所包括的  56 个民族则是中国国内的基本民族单位,它们又各有自己的民族认同。费孝通将这种多层次的民族结构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内涵

①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是多元一体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确立,也是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结果。

②在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存在一个凝聚中心,即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道等传统文化为精神纽带。

③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以及各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互补交融,终于凝聚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中华民族和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其历史演进过程不能随意人为割断。中华民族是中国的构成实体,中国版图是其活动的疆域,都是沿着“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演进的,在历史上是前后承继相对稳定的。

⑤中华民族格局的最大特点,即一体中包含着多元,多元拥戴着一体。

2)特点

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汉族。

②少数民族聚集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所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③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④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但政治的原因也不应忽视。

⑤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它是一个多元的结构。

⑥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先是各地区分别有它凝聚的中心, 而各自形成了初级的统一体。

5、经济格局

1)历史性特征

①多样性与统一性

多样性是因为民族分布不同区域,发展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比如汉族大部分都是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而其他的少数民族,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就是发展狩猎、采集、畜牧的经济类型。

西北地区大部分都是畜牧业,但是后期逐渐发展为农耕为主,还有西南地区,先分析西藏地区,因为高原气候相对干旱寒冷,就发展了独特的高原农业,他们的畜牧业相对比较发达。

云贵高原的山地农耕就是它的特色,中东南地区大部分都是农耕稻作经济类型,所以不同的地域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类型,这就是多样性的体现。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汉族的农业和北方地区的畜牧业需要进行互补,才能弥补生活物质上的部分缺失。

比如农业地区需要用到肉制品和奶制品,就需要和少数民族地区增强联系,促进了统一性的建设。长期的历史状况就形成了北方和南方地区,内地和边疆地区,还有农业和牧业地区,形成了密切相连经济统一体,这就是多样性和统一性互为表里的过程。

②不平衡性

主要有地区间的不平衡性。比如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要高于边疆地区,平原地区的水平要高于山区,农业地区普遍要高于牧业地区。

还有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不平衡性还有一些经济形态。比如新中国成立时期,有的地区还属于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但内地地区已经是社会主义经济,这是不平衡性经济格局的体现。

2)各民族经济联系

先秦贡献方物、汉丝绸之路、唐-回鹘马绢贸易、唐-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宋-契丹檀渊之盟、明茶马互市。

从历史上来看,大部分都是官方统一的贸易,或者说官方促进的两个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先秦时期的贡献方物;汉朝的丝绸之路加强的中原地区和西域诸侯的联系。

唐朝回鹘民族的马绢贸易,文成公主入藏也是大的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和契丹檀渊之盟,明朝的茶马互市都是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3)少数民族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①农业

青稞的种植、棉花的种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先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再传到了汉族地区。

②畜牧业

一方面是对国家需要的物质的提供,另一方面是对幸福品质的提升。

③手工业

手工业中棉纺织、麻纺织也是先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先掌握技术。再传到了全国。

④衣食住行

衣服比如胡服骑射、旗袍,对国家服装有比较好的促进;吃的方面,比如大家吃的大饼,喝的一些葡萄酒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住的方面,比如蒙古包。行的方面主要是马车,由少数民族提供的大量马匹。




6、文化传承结构1)基础结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①生态结构








②经济结构








③政治结构








2)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个人建议大家还是按照基础课的讲义去背诵,比如民族识别过程的判断依据,我没有在这里展开,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因为我已经讲过了,内容也相对简单,所以说没有给大家展开。但它也是重要的内容。




联系我们:云大考研-小北:YUNDKY(微信)

                 22云大考研交流群:5739977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考研校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9699607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

运营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宁生活广场C座

Copyright   ©2010-2022  考研校  Powered by©Discuz!  
京ICP备180340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2479